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北京的水灾记忆:清代民国平均每两年一次

2012年08月01日 11:0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水灾尤其深重,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史书中记载下的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平均每两年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记载并不全面,因为古代通讯不发达,远离京城地区的水灾往往被忽略,以中唐时期雨灾记录为例,关中地区记载了100多次,几乎与关外全部地区加起来的数字相当。为什么干旱的关中反而雨灾更多?因为关中是唐王朝京畿之地,占有当时天下财赋、户籍的30%左右。相比之下,岭南雨水丰沛,更容易成灾,但唐代经济重心在关中、河北和江南,当时人们对岭南植物都还不太熟悉,自然也不太关注其雨灾的情况了。

  老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最北端,华北平原雨量分布不均匀,70%的雨量集中在夏季,且不同年份降水量大不相同,极易成灾。

  老北京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历史上永定河多次泛滥成灾,洪水曾5次侵入北京城。元朝统治的98年间,北京在其中48年发生了水灾,不到2年一次;明代276年中,北京地区的水灾年份达104个,平均3年一次;清代268年间,北京有128个水灾年份,平均2年一次。民国38年间,北京有17个水灾年份,平均2年一次,最大的一场发生在1939年,整整下了40天雨。

  为什么北京水灾这么多呢?

  首先,这与农业发展有关,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周边土地多被垦殖,湿地被侵占殆尽,原有湖泊之水也多用来灌溉,历史上海淀是一片巨大的湖泊,今已不存,元代三海面积是今天的3倍,随着湖泊面积越来越小,蓄水能力大大下降。

  第二,这与舶来作物有关,特别是玉米的引入,在山区等贫瘠、寒冷的土地上也可耕种,大大地破坏了原有植被,加大了水灾的破坏力。

  第三,城市排水设施不发达,明代虽有御沟贯通城市,清代特别加以整修,但监管乏力,到清代中期许多地段已经被私人占据,在御沟上建房居住,许多地段出现严重淤积,由于没有相关经费,故无人问津。

  第四,城市规划不足,居住者公德意识薄弱,导致防洪能力大大下降,以龙须沟为例,在原“金鱼池”一带,本是金代皇家园囿,清末民初期间,大量移民居住在此,他们多从事皮革生意,有鞣制皮革作坊200多家,他们肆意往沟中排污,导致从天桥十字路口向东一公里多,成为奇臭无比的“龙须沟”。一遇暴雨,灾情难以收拾。

  第五,城市基础设施差,城市中沟壑较多,比如二龙路,原是“二龙坑”,乃元朝金水河故道,一直没有填平,清朝司法机关都在附近,一下雨便会遭灾。震钧在《天咫偶闻》称,一旦下雨,则大门以内水没过车厢,各司只好用木床搭成路,俗称“水淹三法司”。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气象志》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