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瑞典“接棒”希腊 加入“中外出版深度合作”

2012年09月12日 17: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瑞典“接棒”希腊加入“中外出版深度合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右)、瑞典伯尼尔•卡尔森出版社社长爱娃•达林(左)亲切握手。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9月12日电  9月11日,作为北京第19届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又一重要成果,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瑞典驻华大使馆主办,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与瑞典伯尼尔·卡尔森出版社承办的“文学传递理想,合作迎接未来——中瑞出版深度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签约仪式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瑞典伯尼尔·卡尔森出版社社长爱娃•达林共同签署了《中瑞儿童文学双向出版深度合作意向书》。这是继2010年秦文君与希腊作家尤金合作之后,中国文化“走出去”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

  马丁·维德马克是瑞典国内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至今已出版60余种图书,连续七年获得“读者评审团”评出的“年度最佳图书”大奖, 2010年他成为瑞典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量最高的作家,他的《拉塞·玛娅侦探所》系列已经在中国引进出版;曹文轩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重量级作家,曾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40余种,长篇小说《草房子》各种版本的印刷已达150余次,《青铜葵花》5年印刷50次。据统计,其作品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韩文、希腊文、瑞典文、爱沙尼亚文、越南文等文字和被外国出版社购买版权达30种,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外文版本有 35种。据悉,这两位作家早在今年春天已经达成共识,将会以“杯子”作为共同的主题分别创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作品完成后,交由对方国家翻译家、插图画家进行翻译和插画,最后在中瑞两国同时出版发行,目前这两部作品的文字内容已经完成,中文版图书将在完成翻译与插画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

  “中外出版深度合作”项目于2010年启动,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继版权贸易、建立海外出版分支机构之后,以文学为切入点,创新中外文化交流模式、释放中国文化产业能量的新举措。作为当代中国文化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汉语写作无疑已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渠道。该项目旨在依托人民文学出版社60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作家、作品资源,与国外知名出版机构深度合作,将中国作家及中国文化进行有效输出。这一项目是一项整合中外作家、插图画家、译者和顶级出版机构等优质资源的综合合作计划: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外国顶级出版社牵头,邀请两国最优秀的作家在同一题材、同一体裁之下进行创作,同时约请两国顶级翻译家与插图画家为对方国家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配图,最后两部作品将被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分别以两个国家的语言在各自国家出版发行,使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在同一本书中实现跨语种、跨国界、跨艺术形式的立体演绎。此项计划旨在利用作家在本国的影响力,带动对方作家在本国知名度的提升和域外文化在本国的交流与吸收。

  中国与北欧文学的交流最早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瑞典文学、北欧文学通过鲁迅、茅盾、潘家洵、施蛰存、叶君健等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介绍到中国来,深刻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的创作。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学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建社之初,就成立了独立的北欧文学编辑组,拟定了系统介绍北欧文学的计划,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北欧文学的发展。六十年多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大量的瑞典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论著、文学史等在内的多种体裁作品均有涉猎,是中国出版瑞典文学作品最多、最系统全面的出版社 。其中2005年出版的《斯特林堡文集》更是获得了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翻译奖。而瑞典的儿童文学在世界儿童文学潮流中也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一角,瑞典著名儿童文学家阿斯特丽特·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世界儿童。瑞典“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文学奖”(ALMA)则是目前世界上奖金额度最高的儿童文学奖项。此次中瑞两国作家与插画家的联手合作密切了中瑞两国在文学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增加了双方创作者对对彼此国家文学文化的认识,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在欧洲的影响。

  此次“中瑞出版深度合作”项目得到了中瑞两国政府的深切关注和充分肯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签约仪式现场的讲话中指出:“这一项目的持续开展意义深远,希望这一项目将成为促进中瑞、中欧文化交流合作的引擎与桥梁。”瑞典贸易大臣代表瑞典政府表达了对这一合作的祝贺,她认为:“这次活动为中瑞两国人民创造了相互深入了解和发展紧密联系的好机会。”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