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正乙祠戏楼主打京味儿文化 驻场演出成文化地标

2012年09月20日 19:06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十年转型,北京巨变。经过时间洗练的京城老店,无疑是北京奇迹的有力见证者。旧貌新颜,老店新生,本报记者走进这些昔日名噪一时的老门脸儿,深入探访它们的前世今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它们的转型重生之路……

  前门一条不起眼的胡同里,藏着一座古戏楼。每到周末,是那里最热闹的时候。暖黄的灯光下,朱漆拱顶显出遥不可及的高远,雕梁画栋、勾栏立柱散发着幽暗的柔光,如老电影一般。

  观众徐徐而入,多举着相机,东拍拍西照照。这座名为正乙祠的老戏楼里,藏着太多的新奇,很容易让人忽略来此原本的目的。

  300年沧桑生机再现

  古琴曲绕梁低回,悠远如正乙祠的历史,那是300年的沧桑。正乙祠戏楼又名银号会馆或浙江银业会馆,是浙江商人在京出资建造的娱乐聚集地。随着京剧的发展,梅兰芳、谭鑫培等京剧大师纷纷来此登台,留下千古绝唱。

  推开正乙祠大门,迎面是个精致庭院,顺着长廊就能进入主戏楼的厅堂。

  如今的正乙祠,仍保持着中国传统古建的规制风采。南北朝向的戏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整体木结构。几经沧桑,戏楼遵循老戏园子旧有格局始终未变。据古书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商对正乙祠进行扩建并加盖戏楼。“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局中人”,戏楼短短24个字的楹联,令戏楼沧桑往事跃然浮现在眼前。

  正乙祠先后做过仓库、兵营,也建过学校。1954年戏楼被改成了招待所。直到1994年,一位浙江企业家偶然来到这里,看到岌岌可危的正乙祠,决定出资修缮,为正乙祠续上中断了60年的戏弦。但重张三年便入不敷出再次关张。

  2005年,正乙祠被北京市文化局接管,北京市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从2006年开始负责管理正乙祠。基金会不以盈利为目的,戏楼从2006年开始便不再对外营业,不做收费演出,只作为公益活动平台。而今,正乙祠正在走上复兴之路,2009年7月,以“内修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外延人类先进文化之活力”的精神为契机的海航文化集团开始接管正乙祠,戏楼重张迎客,再现生机。

  驻场演出成文化地标

  2010年,一家名为“新华雅集”的文化公司看好正乙祠,对它进行了“整旧如旧”的装修。门外石阶洁白如玉,朱漆大门内,夹道青砖墁地,门窗描金画银,粉墙竹影婆娑。现代元素不露痕迹地添加进来,戏台前面搭出一条通向观众席的“花道”,类似于“T台”,演员在花道上亮相、回眸,与观众近在咫尺。

  演出开始前,戏台三面会缓缓垂下巨幅白色轻纱。很难想象这半透明纱帘居然是大屏幕,投影如水墨画。如今,每到周末,戏楼会演出京剧《梅兰芳华》,这出戏荟萃四部梅派经典折子戏:《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和《天女散花》,不仅演员唱功可圈可点,更胜在青春年少扮相俊美,衣履环佩熠熠生辉,再加上让人目不暇接的鼓舞、剑舞和绸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其中扮演穆桂英的是戏楼台柱子、被称为“京城最美男旦”。那台上的一招一式,让人难以相信这小伙子居然是“半路出家”,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他,因热爱京剧而放弃了公务员身份。

  今年4月起,正乙祠戏楼推出新戏《凤戏游龙》,巧妙嫁接《梅妃》与《游龙戏凤》,讲述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恋”。再现了电影《梅兰芳》里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反串情节。

  为把正乙祠打造成高端演艺文化会所,新华雅集决定将京剧《梅兰芳华》设置为常规表演剧目,重现当年的梨园胜景。老戏园子的独特韵味,精美的制作,使《梅兰芳华》成为京城周末的特色演出,吸引大量海内外观众。许多小型国际商务会奖团慕名而来,老外喜欢来小胡同里听听京剧,用看戏的方式来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这里的京剧甚至还有英文字幕。

  旧戏楼主打京味儿文化

  古戏楼的发展并未局限于国粹艺术。去年正乙祠贺岁演出季推出4部实验戏剧和戏曲陆续上演。“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正乙祠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文化地位。因此每次演出在剧目遴选上都很费心思。”正乙祠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的贺岁演出季就别出心裁地引进了《黄粱一梦》、《我这一辈子》、《曹七巧》等当代实验戏剧和戏曲。

  “正乙祠的本身就很有味道,像法国阿维尼翁古城墙能赋予《黄粱一梦》梦境般的张力一样,这样一个流传了1200多年的故事,在有着300年历史的古戏楼里上演,也能激发别样的阐释。”《黄粱一梦》的导演黄盈曾这样感慨。独角戏《我这一辈子》的编剧及主演方旭则表示,这是“梦里到过的地方”!

  以京味文化主题为卖点的会奖旅游素来是北京旅游市场的主要组成。目前以文化主题的会奖旅游热门目的地包括了老舍茶馆、湖广会馆等。据北京市文史馆官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所所长周华斌介绍,像正乙祠这样本身属于会馆性质的戏楼,商业化运作后可以考虑和周边餐饮联营配合,会丰富旅游线路的主题,早期的会馆本身就是具有交往、商务宴约的功能。正乙祠可为京城其他三大传统会馆戏楼安徽会馆、湖广会馆、阳平会馆的发展提供借鉴。加强文化会所的附属功能,由此形成文化场所和周边酒店、旅行社的新旅游产业链。

商报记者 姜琳琳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