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演艺集团2011年收入破亿 比改革前翻3番

2012年10月09日 14:4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2010年4月组建的重庆演艺集团,在过去3年中转变观念抓市场、整合资源树主体、面向市场出好戏,积极探索集团式发展之路。2011年,实现收入突破1亿元,比改革前的2009年翻了3番。

  “剧目”变“项目”

  文化市场的主体,必须遵循文化市场的规律。重庆演艺集团改变过去只管生产、不管市场,只管投入、不管产出的思路,变“剧目”为“项目”,变“作品”为“商品”,变追求“获奖”为追求“效益”,建立起完整的艺术产品调研、生产、营销链条,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国际化的眼光打造的杂技剧《花木兰》不仅入选全国精品30强,还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演出1000余场。杂技剧《红舞鞋》连续3年在美国等地演出1250场。大型民族音乐会《巴渝风》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后,2011年成功进入保利院线在全国8个城市进行了商业性巡回演出。

  同时,重庆演艺集团还投资上千万元,为重庆旅游量身打造原创大型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和大型曲艺歌舞剧《竹枝风流》两部市场剧目。目前,两台剧目已进入二度创作阶段。

  “个体”变“整体”

  与全国其他省市的演艺集团资源高度集中不同,重庆演艺集团采取了小集团起步,由原重庆市杂技艺术团、重庆市曲艺团(民乐团)、重庆市越剧团、重庆演出管理处等四家单位整合组建而成。

  集团成立后,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资源重组、整合、新建的方式,目前已发展成为以重庆演艺集团为母公司,以重庆演出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曲艺分公司、民乐分公司、喜剧分公司、芭蕾舞分公司、舞美分公司、重庆文华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淳辉阁礼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演艺集团大型节目策划运营中心为子(分)公司的现代文化企业。

  重庆演艺集团同时还拥有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山城曲艺场、重庆大剧院(33%股份)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重庆国际马戏城等现代化剧院(场),在美国建立了1个演出基地。两年多来,重庆演艺集团改变了以前院团单兵作战的状态,将原来分散在各院团低水平重复的各类资源,以现代企业的运行结构整合起来,实行集约化运营,成功承接了上海世博会重庆文化活动周、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等重大活动,成功引进了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音画史诗《复兴之路》等国内外优秀剧目50余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单干”变“联产”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重庆演艺集团坚持股份制运作,主动横向联合,有效彰显了品牌价值。为弥补举办重大演出项目、明星演唱会等在资金、资源、项目上的不足,更好地借鉴民营公司在市场上的良好运作机制,集团采取项目股份合作的方式,成功承办了王菲、张学友等名星演唱会。集团还借助品牌效应,整合了市场上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但有一定资源的演艺团体。2011年,集团整合重庆喜剧艺术团,通过统一品牌、合同管理、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针对对外广告宣传以及项目招商资源不足的现状,集团整合了重庆善润文化传媒公司,实现了共同发展。

  对于未来的发展,重庆演艺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张乐显得信心十足。他说,集团目前已步入改革后时代,今后将继续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竞争,致力于打造全国有影响的重点文化企业。

  (本报记者 张国圣)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