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珍稀古树名木无人照料 呼吁尽快立法保护

2012年10月09日 14:59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我国有百岁以上树木200多万棵,而500年树龄的古树仅仅5万余棵,这些树木是活的历史,是自然和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还是具备‘人证’和‘物证’双重属性的法理依据。对于研究东方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但是,这些珍贵活文物大多数生存质量很差。这意味着数年后我们的历史再无活的见证了。应尽快立法保护珍稀的古树和名木”。在9月23日举办的“植物·文化·环境国际论坛”上,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冯广平博士的建议得到与会的海内外数百名专家学者的响应。

  在我国,依据2001年全国绿化委《关于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所定义,古树名木是指“在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而被学者们公认的说法是,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

  对此冯广平则有更为深刻的思考。1999年毕业于中科院植物所的冯广平,尽管此后工作领域并未与古树名木有过多交集,但是业余时光则常年流连于名山大川,赏树观木,从人和植物的选择关系角度重新审视古树名木,遂发现古树是串联众多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鲜活脉络,植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应该加以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这一设想得到社科院考古所、中科院植物所等科研机构以及海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积极参与,历经2年完成了《北京皇家园林树木文化图考》。被业内专家认定为国内首部从历史、文学、本草、植物等多角度解译古树文化的专著。

  “我国是世界上古树名木存留最多的国家。而承载于这些珍贵树木之上的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地理坐标”。冯广平介绍说,陕西岐山县孝子陵乡有一棵古杜梨树,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的“甘棠”,诗中说:那枝繁叶茂的甘棠树啊,不要剪枝,更不能砍伐,仁惠的召伯曾在树下休憩。周朝刚刚建立时,召公姬奭协助周公共同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他在主管的关中地区推行仁政,得到了民众的爱戴。甘棠树成了爱民惠民的象征,历代受到精心呵护。1936年,老树毁于风灾,基部萌生新苗,长成今日的古杜梨树。

  “以植物作为证据,较之文字记载更具真实性。”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首席研究员朱华介绍说,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悍然使用国际公约严禁的细菌战,导致志愿军染病甚至死亡。而美方对此坚决否认。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教授从北朝鲜阵地上发现了一种染有细菌的栗树叶,并以自己的渊博学识考证出此种栗树仅生长于美方占领区,遂证实美军利用飞机播撒染有细菌植物的罪恶行径。

  岛屿生态学的理论表明,主岛和附属岛屿上的植物类型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因为附属岛屿上的植物源自主岛。“在海洋权益竞争日益强烈的前提下,应该加强对钓鱼岛、黄岩岛等我国领海诸岛屿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冯广平等学者认为,岛屿植物类型的研究,将为国家主权提供新的科学证据。”

  “然而古树名木这些珍贵植物的生存状态实在堪忧”。北京地区在古树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即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古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面临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学者们在考察时发现,这些“年事已高”的珍稀古树,几乎没有特别的“养老”措施。北京的4万多棵古树,有50%左右零散、孤立地分布于郊区,对其保护大多限于常规的调查和维护”。冯广平认为,这样的保护对于年迈体衰的古树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

  由于研究和教育的缺位,人们远没有认清古树的价值和重要性。更令人扼腕的是,一些古树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在还没来得及为人们所认识之前,就被商业利益和人们的贪欲吞噬了。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新兴社区或园区为创造卖点、吸引顾客,无视法律法规的威严,竟然移栽数百年的古树。盗掘、贩卖古树的情况时时见诸报端。移栽后古树,往往因为枝干、根系受损严重而死亡。这样的行为在专家学者的眼中无疑是在“斩断文化之源”。“古树的价值是由其生命周期、地域文化等多元素组成的,一旦迁移,其地域文化就会丧失”。

  “应该立法保护古树名木”。冯广平等学者认为,这是留存历史证据的亡羊补牢之举。在这方面,欧美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美国非常重视古树资源的保护,成功申请了多个以古树和植物景观为主题的世界自然遗产。英国成立了“林地基金会”专门负责古树的保护工作,建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古树的科学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资源保护、生活质量、创意产业、文化遗产、生态状况跟踪和林地物种丰富等。同时,英国还非常重视对古树的立法保护,通过森林立法,规定了采伐的实施许可证制度、采伐迹地的植被恢复的规程、林木经营的行业标准。

  专家们呼吁,应尽快研究和制定以古树保护为主题的专门法律和法令,使我国的古树保护有法可依,保护古树及其赋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设立研究基金,加强古树文化资源的研究和挖掘,“让这些珍稀 ‘文物’告诉我们曾经拥有的历史”。进而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此外,还应加强古树文化资源的创意策划,发展当地居民参与的休闲产业和创意产业,让当地人在保护古树和关联产业中获益,提高人们自觉保护古树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晏燕)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