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画家冯倩研习工笔花鸟40年 笔下牡丹艳而不俗

2012年10月10日 14:0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画家冯倩,在她的朋友看来是一位心灵娴静而细腻的人。冯倩研习工笔花鸟40余年,师从俞致贞、金鸿钧、史秉有、高宗水等著名画家。工笔花鸟画由于极其细密,既考验一个人的艺术功力,又考验一个人内在修养。浸润其中数十年,冯倩“画如其人”,画内外展现出额外的清秀典雅和温柔纯净。

  冯倩注重意境描绘,善用写意手法,水墨色彩并重。她的工笔画题材广泛,尤以牡丹见长。她笔下的牡丹艳而不俗,繁而不乱,简而不空,而且用色大胆,浓淡相宜,互衬生辉,穿插有致。冯倩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并获奖,曾应邀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绘制大幅《国色天香》牡丹图。她的许多作品为国内外著名收藏机构所收藏。

  艺术经历

  名师熏陶,尽其所能达到极致

  在艺术追求上,冯倩对画家林风眠融汇中西的绘画风格情有独钟。林风眠“为人生而艺术”的格言,更是成了冯倩的座右铭。

  冯倩的父亲是一名大学的理科教授。他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从小就让每位子女都学习一门艺术课程。冯倩在童年阶段便已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俞致贞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著名女画家之一,与冯倩父亲又是同事,两家人便因此成为世交。由于门户相近,冯倩自幼常到俞致贞家中玩,有时趴在桌子上看俞先生画牡丹,很好奇花园中的牡丹是怎样长在了画纸上,这就成了冯倩从小对艺术最直观的印象。

  冯倩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得到俞致贞的悉心栽培。俞致贞早年追随于非闇学工笔花鸟,后受命拜张大千为师,兼得两家所长,尤其深受其重视写生的传统影响。俞致贞为美术院校创立了一套工笔花鸟画的体系。她的造型严谨,要求基本功很扎实:先学线描,勾线就勾两年,然后才是上色、写生,还须临摹宋人册页及张、于、俞三家的作品。冯倩无处不以之为楷模,直到文革期间还一直保持师生往来。

  在学习国画的同时,冯倩也受父亲安排,在少年宫上西画班,兼收石膏、素描、速写、静物写生、油画,为日后中西并重的画风而奠定基础。尽管冯倩有这样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但在她看来,之所以成为画家还是出于机缘巧合。“如果不是文革,我不会成为画家。”文革期间,冯倩从北京下乡回到山西原籍插队。不到2年,当地文化馆便因赏识冯倩的才华,将其聘去。她的艺术天赋有幸得以延续和发挥。

  文革结束,冯倩在中央美院进修深造。在此期间,她的眼界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均须涉猎。自从山西返京后,冯倩一直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然而,为了能在艺术的道路上力臻完美,冯倩甚至还给单位倒贴了上万块,以换取时间专心习画。

  谈论画意

  意在笔先,在似与不似之间

  在冯倩看来,工笔画的传统脉络,无论对于工笔画的创作还是鉴赏,都有重要的意义。工笔画是传统国画的主流,又以宋画的水准达到最高峰。宋画法度严谨,技艺高超,色彩明丽,格调端庄。然而,自从元代以来,由于宫廷画院体制的没落,以赵孟頫为标志的文人画兴起,致使写意画逐渐成为主流,而工笔画反被边缘化,直到近代于非闇在用色方面才有较大突破。于非闇与张大千是相熟的好友,两人一直致力于复兴工笔画的传统。冯倩则师承于、张一脉,画作亦在传统中有所创新。

  论到画的格调,传统分为神品、逸品、上品等好几个级别。宋画高度写实的传统,要求工笔画做到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这样便须有解剖基础,将动静结构理清,其严谨程度不亚于西洋画。然而,工笔画也需要加工,不能画成标本。工笔画的创造不是机械化生产,而是在发现中的创造,将发现的内容重新表达。它讲求“在似与不似之间”,正如白石老人所言:“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画家须将文人审美意趣注入画中,使花鸟鱼虫灵动活跃。

  冯倩认为,工笔画鉴赏并非易事。不仅要对画作的技法有所了解,更需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学术涵养。往往也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欣赏的画家,才能创作出一手好画。对大众而言,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从构图、布局和功力上也能获得美的享受,而这些美感的构造,画家也必须有很深厚的功底才能做到。至于鉴赏能力的提高,则需要进行广泛的阅览,尤需多作比较。一般人只要眼界开阔,也能渐渐学会鉴别画作之高下。

  论追求

  笔不离手,以勤为径

  冯倩研习工笔花鸟已经超过40个年头。对于从事工笔画创作,她提得最多的是一个“勤”字。首先须勤于作画,正如徐悲鸿所言,画家要做到笔不离手。冯倩回忆自己当年练习的场景,速写稿都要用一个个麻袋装起来卖。她认为,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画一幅跟画100幅不一样。而往往画家付出很多精力,也只能逐渐积累出一点点的收获。一下子突飞猛进是绝不可能的,对国画来说尤其如此。

  除勤于练笔之外,画家的工夫更在于画外。冯倩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画家这行职业来说非常重要。”每一次采风都是一次不同文化的心灵碰撞,而每读一本书,无论是美术评论还是文学名著,也都会有一次新的体会。“好像傅雷的艺术评论,还有《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面对艺术家心灵的描写,这些都是相通的。”冯倩如此感悟。

  当然,国画创作也是讲求天分的,即所谓的“悟性”。

  冯倩认为,悟性无一不是建立在勤奋的训练量与广博的阅读量之上。因此,人生的每个阶段对绘画的领悟都是不同的:孩提时代只是出于兴趣,少年时代夯实基本功以后才渐渐开始讲究技法……尽管每个阶段的画作都有好坏之分,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学习,自然学会融会贯通,慢慢体会到绘画之奥义,笔墨功夫是“人书俱老”的。

  至于传统工笔画的现状,冯倩认为,许多现代的工笔画,虽然也能做到惟肖惟妙,但往往画不出气质,失去了传统内涵。真正的工笔画应当做到“移步不移型”。画家首先须掌握精湛的传统技法,诸如布局、章法、线描,以及对留白的把控,都是最基本的。其次还要将个人审美观加进去,尤其是需有传统的文人意趣。至于用色方面则不必拘泥传统的固有色,也可以借鉴和融汇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感觉,从中寻求突破,而其表现核心仍可以是传统的。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杨逸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