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标准的中国闺秀凌叔华:温婉世故,中庸和谐

2012年10月15日 17:55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朱映晓

  这绣枕还让人想起了致力于成为“未来的女作家”的、像刺绣一样用心写作的凌叔华的命运。就像大小姐期待以绣品结得良缘,凌叔华也付出了最大努力,试图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建立与这个世界——美好的世界——的联系,以获得自我的解放,更广阔的舞台,更幸福的人生。也许她做到了。也许并没有——不管怎样,她的充满内涵的文字——她所追求的文学长久存留下来。

  女作家是她的第一身份

  作为民国“才女”、“名媛”,作为“收藏徐志摩情感日记的女人”、“与林徽因争夺八宝箱的女人”的凌叔华,似乎已经广为人知。相比之下,作为女作家的凌叔华却被忽略了。1900年3月25日出生于北京、90岁时回到这里死去的女作家凌叔华——虽然她还是一位画家和教授,在海外举行过多个颇具影响力的画展和收藏展,在几所大学讲授中国文化与艺术,但我相信:女作家是她的第一身份。以她始于青春时代对文学的热爱——正如徐志摩“一生的行径都有感情的线索可寻”,凌叔华一生的行径都有文学的线索可寻。以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女性写作的独特表现——成名于“五四”:女性解放潮流涌动的时代,却以一系列描写“婉顺”的旧式妇女和“适可而止”的新式小资女性的小说备受瞩目,为苏雪林谓“立于冰心、丁玲系统以外的女作家”。尽管“闺秀作家”和“资产阶级作家”的称号也遮盖了她作为女性命运观察者以及写作艺术探索者的光彩,使得她在1940年代末离开中国之后的几十年里极少被提及,包括在1950年代她因出版早期受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指点的英文自传《古韵》而蜚声西方文坛之际。

  凌叔华其人也是女作家们之中的另一系统。北京文化圈曾有“娶妻当看凌叔华”之言:最标准模范的中国闺秀,温婉世故,中庸和谐;生活是精致优雅且不乏那一时代的传奇色彩。出身于书香门第、高官巨贵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熏陶——康有为、辜鸿铭、陈师曾(衡恪)、齐白石、姚茫父、陈半丁等名流高士不断于凌府往来,谈文论画,指导她绘画的就有慈禧太后的老师缪素筠,她的英文启蒙老师则是大名鼎鼎的怪才狂儒辜鸿铭。20岁上她入读燕京大学,成为领风气之先的女学生、洋学生——那一时代的时髦宝贝;在燕大,她写一封信给名教授,请求他单独收为学生予以指教写作,人家就答应,而这位教授不是别人,周作人是也。她在周作人帮助下开始发表作品,又因泰戈尔访华的机缘得以进入当时风头最劲欧美留学精英圈,成为新月社和《现代评论》周刊力捧的女作家。她与浪漫诗人徐志摩传绯闻,与谦谦君子陈西滢结婚——陈当北大教授,她就是教授太太;陈做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她就是院长太太,陈在1949年之前被派驻英国,她也跟随往英国定居……毫无疑问,她是长久留心且善于人生的经营,和为自己谋取幸福的人。

  幸运的女人。一辈子没吃过一点苦。我曾经这样以为——虽然我倒也不是觉得越苦越光荣,不过,没有痛感的人生总是缺失。还有点儿不真实。

  然而事实却是,尽管拥有一个优越的人生起点以及种种的幸运,也有着较为充足的头脑心机上的准备,但是像海浪一样起伏不绝的时代的动荡,命运的拔弄,还有那天性中的——或者是作为纯粹的文学女性,在内心必然具有的浪漫激情,难以遏制的自我的矛盾挣扎……仍使得凌叔华身不由己,浮浮沉沉。正如她那位和她一样聪明勇敢的妹妹凌淑浩(曾经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因考取1925年清华留美奖学金而赴美国留学,她嫁给了著名药理学家陈克恢并定居美国)所说:“我不喜欢看悲惨的东西,任何悲剧我都不感兴趣。我一生只想看到美好的事物,我不知道这样去感受生活对不对。但是我在生活中经历了太多惨剧。 ”

  在写作中寻找关于她的答案

  写这本书之前其实我是想写另一本书——也是关于民国女性,但包括了多个名字——近年来那些最令人遐思和乐于谈论的美丽的名字……写一本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的书。凌叔华只是其中一位。而且是不很重要的一位。我找了她的作品来读。然后,我被她的文字,也被她本人深深吸引——文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形象,相比我原先知道那些“韵事”与“传奇”的女主角颇不一样——不同于那一时代的诸多作家,凌叔华几乎从未写过“抒情的自述体文章”,但是“自我”的蛛丝马迹还是出现了。“一切的写作都是自传”这一规律,即使是端敛如她也未能逃脱。在继续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之后我发现,在她那标准正确的闺秀人生与闺秀写作的外表下——这可能是她写作的策略也是她生活的策略——她似乎对自己有太多的包裹与虚饰。这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好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深洞,疑迹处处,却五光十色。于是我毫不犹豫放下原已进行中的写作,来写这本“凌叔华传”。尽管我也知道,写这样一本“冷门人物”的传记前景难料。……

  我很庆幸——可能是出于慎重,我想到去读此前完全陌生的凌叔华作品。追求一个作家的真相就一定要读其作品,从中可以读出的肯定不止是文笔是否优美,语言是否通畅。而且显然“内向”的凌叔华比其他作家更需要通过阅读去了解。当然,那里面也并没有一切的答案。有些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即使我也找来了能力范围内能够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包括英文资料。寻找答案的过程并不总是轻松愉快的。我要写的不是一部“美丽与哀愁”的怀旧传奇。想要清楚表达某些矛盾和无能为力是多么艰难。由此带来的沮丧,情绪的波动一次次影响着我……让我既无法继续,又寝食难安。没有一个章节是容易的。有时我甚至觉得我也不是很认同她,却要写一本关于她的传记。但我却无法停下这工作。

  用心写作的凌叔华

  我知道我终会感到一切变得美好——比如此刻,这工作即将完成,回头望去,它多像是一个旅程、一个特别和难忘的旅程:它首先是文学——生于70年代的我,曾经热爱却仿佛放弃已久——的旅程。相比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凌叔华的作品不算太多但却写得极仔细,让人想象她的写作,就好像她的小说《绣枕》里面,那位大小姐绣花:“那鸟冠子曾经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荷叶太大块,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

  然而当那花了半年时间绣成的、让小丫头惊叹“真爱死人”、“那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那眼睛真个发亮”的枕头送上人家门去:“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有人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

  这绣枕还让人想起了致力于成为“未来的女作家”的、像刺绣一样用心写作的凌叔华的命运。就像大小姐期待以绣品结得良缘,凌叔华也付出了最大努力,试图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建立与这个世界——美好的世界——的联系,以获得自我的解放,更广阔的舞台,更幸福的人生。也许她做到了。也许并没有——不管怎样,她的充满内涵的文字——她所追求的文学长久存留下来。

  写她,是一次历史人文之旅

  写作这本书还是一个历史的旅行。叔华出生的1900年便是著名的“庚子年”——国难之年;叔华的一生经历了清王朝覆灭、民国成立、“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北伐、抗战、内战……在此之后,在遥远的英伦,她也仍然关注着中国——她的故乡和家园所在的形势: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反右”和“文革”……叔华作为经历了“剧烈的文化和社会矛盾,并且试图在漩涡中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中的一员”——正如稍早于她的女作家陈衡哲在其自传中所说:是展示了“危流之争中的一个生命的痛楚和欢愉”的“一个标本”,也是“反映这个自我从属的时代和社会以及它力图挣脱它们的禁梏的挣扎”的“一面镜子”。

  写作这本书还是一个人文之旅——叔华与辜鸿铭、陈师曾、齐白石、廉南湖的忘年谊,与邓颖超、许广平的同窗情,与周作人、鲁迅的特殊关系,与胡适、林徽因、陆小曼复杂微妙的友谊纠葛,与袁昌英、苏雪林(珞珈三女杰)的患难情谊,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及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跨越国界的友情交往……很少有人像叔华那样,有意或无意地在往来名册上收集了那时代诸多不同年龄身份,甚至不同阵营门派的人名,这个名册还包括:郁达夫、闻一多,杨振声、丁西林、张彭春、叶公超,朱湘,李四光,赵元任,冰心,沈从文,丁玲,朱光潜,赵清阁,沉樱,靳以,萧乾,巴金……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叔华的魅力:一个既热情浪漫又优雅恰当的女性。(虽然我也怀疑她是一个习惯于在内心和他人保持距离、自己把自己包裹了一生的孤独的女性。)

  写作这本书还是一个情感之旅——凌叔华与两位诗人:徐志摩和朱利安·贝尔,以及她的终身伴侣陈西滢……那看似温馨含蓄的友情,作为红蓝知已,比任其泛滥的爱情更坚实和长久的关系;那看似浪漫激情,可跨越种族、年龄甚至生死的恋爱;那看似般配、美满平静、令人艳羡的婚姻……是否,真的每一种感情都难免千疮百孔,她希望过“对”的生活,却似乎还是做了“错”的事,她追求自我解放,但也许她从未解放过。一个女人应该如何认识对待自我与责任,梦想与现实……这都在给我思考,甚至也许,在帮我成长。

  这是我的第一本传记。此前尽管也写过几本书,却从来没想过会去写传记这样东西。尽可能接近真实历史是我的第一标准,不妄信,不虚构——包括细节,不可以因为它“细”而虚构。真实(哪怕是平淡和难堪)所表达出的,是再精彩的虚构也无法替代的。真实就是真实的价值。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传记、历史的写作比纯粹的文艺创作更能让人理解“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意义。在这里我也要向前辈诸君——本书所参考引用文章、书籍的作者们表示感谢(引用皆有注明)。我要特别感谢陈小滢女士(凌叔华的女儿)对我的鼓励并授权使用珍贵照片……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