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袁越:转基因报道要科学 克服道德审判的冲动

2012年11月20日 16:2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与互动(0)

  “如何让科学界和媒体界良好地联合起来?如何合理、准确、全面地做好转基因报道?在各种声音夹杂的微博时代,如何科学地报道转基因并正确地引导舆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党委书记刘洪海的一串开场问题吸引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的兴趣。11月7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协会、中国生物技术中心和中国科学报社联合举办的转基因报道媒体研修会,让文艺气息浓厚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充满了理性和科学的味道,更为现场的记者做好转基因报道上了生动的一课。

  “转基因报道,要依靠可靠的科学,要经过验证,对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专业精神。”谈到刘洪海提到的问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对在座记者提出了要求。他说,作为信息传播者,媒体的意见表达会对大众的认知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专业精神和素养是媒体必须坚守的一片净土,“很多不准确的转基因报道都是由于记者与科学家缺乏充分的沟通,没有做好调查和证实就将信息发布出去,导致报道出现纰漏,误导读者”。姜韬直言,“生物学常识和专业思维方式是现在很多科技记者亟待补习的,切忌用过于感性的文学修饰来报道转基因科学。态度决定一切,认真对待你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对象”。

  缺乏科学知识的专业背景是很多记者的软肋。那么,如何保证转基因报道的专业性呢?《三联生活周刊》专栏记者袁越的回答让在座众多非科班记者受益匪浅。“不懂就要问,问到清楚,问到准确为止,这是记者的一个基本素养。”袁越认为记者要尊重科学、尊重主流观点,多去向科学家求证,获得确凿的科学事实。对于有科研背景的记者,袁越则建议他们“做出深度,用自己的文章去引导同行,引导大众正视转基因工程”。

  “转基因报道是一个敏感话题,不准确的报道,在扩散式传播的微博时代很容易带来集体恐慌和不安。”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主任范敬群在回答现场记者关于“黄金大米试验”的提问时提醒道。在该事件中,微博上很多声音把转基因植物妖魔化。对此,范敬群表示,转基因安全事件所经历的每一次轩然大波几乎都源自于媒体,然后弥散于网络形成的某种狂欢效应。基于逻辑和证据的科学报道在截稿时间和吸引眼球面前有时不堪一击,而匆匆刊发的不专业报道可能会漩涡式地引起全民恐慌。“除了向专家求证外,还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有些信息能够在政府网站上找到,记者应该掌握并有效利用这些公开信息的方法。”

  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和所有科学传播一样,转基因传播也面临着碎片化带来的问题。140字的“微博体”能否把一个分子生物学的话题讲清楚,这对记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记者要基于证据进行转基因科学报道,比如说食品添加剂、食物激素等选题,同时要克服道德审判的冲动,多听一些靠谱科学家和权威科学机构的意见,审慎进行有机农业食品、各种养生方式的报道。”回顾以往的报道经验,袁越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报道方法。刘洪海在研修会结束时也总结说,“面临这样的舆论形势,每个记者更应确凿地报道新闻事实,用事实说明现象,用科学依据说服大众,坚守专业主义,同时借助微博的传播力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转基因”。

  实习记者 谢文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