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若尔盖草原新发现:沙化地带5000年前已有人迹

2012年11月29日 11:07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若尔盖草原的沙化地带早在5000年前就已存在,并且那时已有先民在此聚集居住。”11月28日,阿坝州文管所公布了“若尔盖草原考古调查”的最新发现,为探讨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史前文化谱系、川西北高原古代人地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阿坝州文管所所长陈学志告诉记者,近年来,川西北高原地区的考古发掘大都集中在高山峡谷区域,并在史前考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对于高海拔草原区域,考古研究却几乎是空白。2009年,在第三次全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在若尔盖草原沙化地带采集到一些彩陶片。2011年,阿坝州文管所邀请四川大学考古专家到若尔盖县境内联合开展考古调查,不仅确认了一批早期游牧文化遗址,并首次在川西北草原发现了近300件细石器。

  今年10月起,阿坝州文管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若尔盖县文广新体局和若尔盖县文管所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再次对若尔盖草原沙化地带进行考古调查及小规模试掘。

  此次,考古调查队在达尼东遗址采集到陶片、细石器、碳屑标本等遗物;在曲茹坚东和曲茹坚西遗址出土了细石器和牛骨等遗物;在协玛坚遗址,首次在此类古文化遗址中找到了清晰的层位关系,发现了较为明确的文化堆积,出土了绳纹花边口沿罐、羊颌骨等数量较多的遗物,并在地表采集到细石叶、磨制石锛、灰陶直口罐(残)等实物标本。

  “通过这次考古调查,我们发现若尔盖草原的沙化地带不是后期形成的,而是5000年前就存在。”陈学志说,那时,先民已经在沙化地带边缘的斜坡上聚集居住。从遗址的文化面貌看,此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均有人在此生产生活。

  此外,考古调查队还发现,在若尔盖草原沙化地带,存在至少两类时代早晚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分布地域不同的古文化遗址,由此可推测此处有多种文化交汇。陈学志说,比如,在达尼东、曲茹坚东、曲茹坚西等遗址中,采集有大量的细石器,少量的夹砂、饰粗绳纹、火候较低的陶片,以及牛骨,少见磨制石器;而在协玛坚遗址,采集有较多的磨制石器、彩陶、带泥条附加堆纹的陶罐口沿、饼状器底,还有羊骨,细石器则较少。“这说明,以协玛坚遗址为代表的白河流域和以达尼东、曲茹坚东、曲茹坚西遗址为代表的黑河流域,在文化面貌、生产方式、年代早晚上都有较大差异。”

  考古专家推断,地理环境可能是导致差异的原因。他们发现,黑河流域的沙化地带分布面积较广,多集中在草原腹地,远离山脉和林区;白河流域的沙化地带分布面积较小,靠近山脉和农区。两者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不同。

  陈学志说,汉代之后的遗址目前没有发现。一种可能是考古调查队还没找到,另一种可能是汉代以后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迁移到草原边坡居住,离开了沙化地带。

  (陈四四)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