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旬卖炭翁痴迷根雕 作品连续两年获金奖(图)

2012年11月29日 14:00 来源:济南时报 参与互动(0)
五旬卖炭翁痴迷根雕作品连续两年获金奖(图)
图为本组照片均由 济南时报 见习记者翁利丹 摄

  今年54岁的韩刚师是一个以卖煤炭为生的卖炭翁,同时还是个根雕爱好者。平时他忙于煤炭生意,每逢下雨下雪天、煤炭生意不忙的时候,他便上山下山、走门串户地寻找根雕原材料。1999年开始捣鼓根雕至今,他一共雕刻了60多件作品。在长清区第二届和第三届根石旅游商品博览会上,他选送的作品分别获得金奖、铜奖和金奖、银奖。

  爷爷留下“宝贝”,从小喜欢雕木头

  11月26日下午,记者沿着104国道崮山段一路驱车来到通往五峰山街道的路口,再往前大约200米,一堵破旧墙面上写有“卖煤”二字,记者沿着指示右拐进入韩刚师的家中。一进入大院,只见墙边堆满了煤块。“一个卖煤炭的也能雕出获得金银奖的根雕作品?”带着些许疑惑,记者推门而入,发现客厅中间的书架上摆满了根雕作品,地上也放有些许根雕。

  韩刚师告诉记者,在架子上最上面的那3件作品是他爷爷那辈留下来的,其中一个作品被长清区盆根石园林艺术协会的副会长刑祥才取名为“土地公”,其余两件作品还未取名。“小时候,我每次看见它们都觉得很神奇,普普通通的树根怎么就变成了艺术品?”韩刚师说,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就对根雕感兴趣。“但是小时候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学习,就是没事的时候出去捡些树根、树枝回家,然后在家随便雕着玩。”

  蜂窝煤换回柴火,经手变成“宝贝”

  韩刚师介绍,他真正开始捣鼓根雕是从1999年开始,为此他买了很多关于根雕方面的书籍,没事就学习研究。因为煤炭生意较忙,没法经常上山找原材料,韩刚师每次都趁着闲暇功夫出去串门。但是他串门不是为了找人,而是去周围老百姓家的柴火堆中找他眼中的“宝贝”。

  只要找到他中意的树根或者树枝,他就兴奋不已,然后和户主商量,用自家的蜂窝煤进行交换,一般两三百个蜂窝煤可以换来一个树根。他指着地面上的“鸵鸟”说:“这个我用500个蜂窝煤才换回来的。”每次换回原材料后,韩刚师都要费心琢磨这个树根到底像什么、雕成什么最好,“这一琢磨,我都好几天睡不着觉,”韩刚师说,“我不怕睡不着觉,就怕找不到好材料,有时候一个多月都找不到一个好树根,我就急得不行。”

  琢磨好了,韩刚师才开始动手雕刻,“没想好是不能随便雕的,不然会雕坏了。”他告诉记者,每完成一件作品,需耗时十天半个月。

  加入盆根石园林艺术协会,作品连获金奖

  2011年,韩刚师加入了长清区盆根石园林艺术协会,并参加了当年举办的山东长清第二届根石旅游商品博览会,他的作品“金鸡”荣获了金奖,作品“金猪”荣获铜奖。拿起作品“金鸡”,他介绍说,这是荆疙瘩树的树根,长成这样大概需要200多年。2006年的一天,他在崮山上找树根,找了2个多月,终于在山上一个石头缝里找到了这个树根。拿回“战利品”后,他又花了半个月将它变成了现在的“金鸡”。据介绍,“金鸡”在当地根雕专家中颇受欢迎,很多专家都对它赞不绝口。“有人出了3000多元想买‘金鸡’,但我觉得它是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我是不会卖给别人的。”

  在今年9月份举办的根石旅游商品博览会上,韩刚师参展的作品“松鼠”荣获金奖、“国宝”荣获银奖。他告诉记者,“松鼠”是楸树的树根,是去年他花了200个蜂窝煤从别人家的柴火堆中换回来的,花了一周时间完成该作品。记者拿起“松鼠”仔细端详,发现该松鼠并不像“松鼠”,反而十分类似“老鼠”。“对,它其实就是老鼠,但是参展时专家们觉得叫‘老鼠’不雅,便取名为‘松鼠’。”

  韩刚师继续介绍,“国宝”是盘着腿的一只“熊猫”,原材料是梧桐树的树枝。因为有条藤蔓从小就缠在树枝上,久而久之,藤蔓便嵌入了树枝。韩刚师将藤蔓去掉以后,便成了如今的这副模样。

  雨雪天是他的工作日,为“淘宝”多次摔伤

  “既然你做生意这么忙,哪有时间捣鼓根雕?”面对记者的疑问,韩刚师说:“雨雪天,就是我的工作日。”据介绍,每逢下雨,前来买煤的人少,等雨一停他便背起工具上山“淘宝”,下雪天也是如此。由于好的树根大都长在石头缝里,为了弄到好材料,韩刚师手脚擦破皮、浑身青紫成了家常便饭。记者继续追问他下雪天上山冷不冷的时候,他笑一笑说:“那时候一门心思都在寻找材料上,就不觉得冷了。”

  记者还了解到,因为正月里没人买煤,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三过后,韩刚师便开始专心搞根雕。“对于我来说,弄根雕就是休息,只要不忙我就捣鼓。”

  (翁利丹)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