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收获》55周年庆:一切以作品说话

2012年11月29日 14:12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收获》55周年庆:一切以作品说话

  在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本杂志是无法被忽略的:许多作家自此打开了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许多作品因为它的刊载大放异彩,许多读者在它的陪伴下成长——这就是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创办的《收获》。11月23日,由《收获》杂志社、巴金故居、上海市作协联合举办的《收获》杂志创刊55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新时期代表作家从维熙、水运宪,余华、李锐、格非、马原、苏童、李辉、艾伟、鲁敏,以及上海作家王安忆、叶辛、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村、孙甘露、李小林、赵昌平、程德培、路内等齐聚一堂,回忆与《收获》一同走过的风雨岁月。三本“金收获纪念文丛”——《收获年轮》、《绘本收获》、《大家说收获》同时面世。

  1957年7月24日,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在上海诞生,这本由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创立的杂志在《发刊词》上开宗明义:“杂志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创的个性。”之后,尽管经历了两次停刊,《收获》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刊发优秀文学作品,推介具有潜质的新人作家,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中国一线作家。

  新时期以来,《收获》 刊发的作品如《蹉跎岁月》、《人到中年》、《人生》、《方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等可以说凝聚了几代作家对于社会、人性和自我的思考、质问,而以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等的作品为代表的市井小说,则生动呈现了社会风俗细节和文化变迁。

  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小说书写的可能性被重新演绎,许多作家开始进行前所未有的叙事和语言上的探索。1988年和1989年,《收获》 以两次青年文学专号以及之后的陆续推荐,将余华、苏童、格非、马原、孙甘露等“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推至台前,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述语言可以说构建了文学的新景观。

  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莫言的《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苏童的《河岸》获第三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王安忆的《天香》获红楼梦奖……这只是《收获》 刊发作品所获奖项中的一小部分,众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经由《收获》被读者所接受和青睐,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年以来,《收获》 一直保持着不趋时、不媚俗、不跟风的传统,在编辑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学的独立品格和纯粹性,保持审美和观念的敏锐,“一切以作品说话”。记者 张滢莹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