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演出市场“野天鹅”横飞 开发项目亟需市场监管

2013年02月06日 15: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春节临近,演出市场异常活跃。俄罗斯的芭蕾舞团和欧洲的交响乐团也如往年一样纷至沓来。一时间,各大剧场、剧院到处可见“小天鹅”,到处可听“柴可夫斯基”。记者了解到,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上海上演了十几场《天鹅湖》,而北京更是在一个晚上有5家剧院同时演出《天鹅湖》。虽说这么多年来,国外芭蕾舞团在岁末年初之时来华演出已渐成常态,但是,如此繁多的“俄罗斯小天鹅”还是让人觉得有些“眼花缭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天鹅湖》?是谁在运作,又是谁在观赏消费?市场是否有如此大的需求?

  “野天鹅”充数 演出质量打折

  春节档期上演《天鹅湖》是多年来市场上形成的习惯,在这个特殊的节庆时期,来自国外尤其是来自俄罗斯的芭蕾舞演出很受观众青睐。因此,有很多演出商开始运作国外芭蕾舞团来华演出,近几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的芭蕾舞团大批量、集中来华商演。

  关于这些外来舞蹈团的实力和水平,到售票网站上查询演出信息时可以发现,他们多数会冠以“俄罗斯国家”“俄罗斯皇家”或“俄罗斯国立”的称号,从这些名头来看,似乎个个来头不小,实力了得。而事实是否如此?有演出商就曾揭露过一个打着“俄罗斯国立舞团”旗号的舞蹈团并非俄罗斯国家级舞团,甚至这个舞团压根就不是俄罗斯的,而是乌克兰的。之前也有媒体报道,有一个到上海演出的芭蕾舞团,演职人员到齐了,后台却不见演出服的踪影,开演前,只能找当地的芭蕾舞团借服装和道具。

  “依我的观察,今年来国内演出的舞蹈团良莠不齐,‘水团’的确不少。其实这与引进渠道和引进的价位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胡敬云对记者说,首先,运作一个“水团”的费用比一个国内的舞蹈团都低,他们的一场演出费用一般在10万元以下,有时候给他们一个差旅费就能邀请来,这里有变相旅游的性质,所以演员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本来一场演出需要24只小天鹅,结果却只来了12只。不仅如此,今年甚至还曾出现过临时换团的情况。另外,演出商就是看准了观众的心理,在芭蕾舞演出方面,中国观众还是比较认可俄罗斯的芭蕾舞团,所以就算不是俄罗斯的舞团也会打着俄罗斯的名号去宣传推广,至于现场演出如何则不是这些演出商们考虑的重点。

  “我们不可否认,有些芭蕾舞团的演出的确很优秀,舞姿优美,表情到位,表演很有张力和感染力。但是,确实也有一些舞团的演出质量一般,并不值得观看,他们的水平甚至比不上国内二、三流的芭蕾舞团。演出商为什么邀请他们,只能用市场利益驱动来解释。”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表示。

  票价虚高 依赖包场

  按照供需关系来说,因为有市场、有观众,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场《天鹅湖》集中上演。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愿意自己掏腰包看芭蕾的观众并不多,票务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芭蕾舞演出的售票情况并不理想。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实,这3年的芭蕾舞市场一直在萎缩,有票价的原因,也有演出质量的原因。

  俄罗斯芭蕾舞演出的票价高是众所周知的,很多票价定在500元甚至1000元以上。胡敬云表示,如果引进的团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名团,票价高可以理解,因为名团的出场费普遍较高,再加上高额的国际差旅费、食宿费、场租费和宣传费,使得成本变高,票价也就随之被拉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演出票价并不是由它的演出成本决定的。有些团是花3万元、6万元随便请来的,本来什么样的产品就该是什么样的价,但是演出商单方面提高价位,一厢情愿地定了个高价,使得演出质量和观看价位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市场乱象不但对培育市场无益,还造成了观众的流失。”胡敬云对此表示无奈。

  票价虚高,个人买票者又少,那么,是谁在支撑着这片芭蕾舞市场?北京东方剧院的王经理表示,散客并不是这些演出商的目标,包场和团购才是消费主力。对此,胡敬云表示认同,“如果没有包场和团体票,这些演出必赔无疑。只要能包出去,演出商就不赔钱。不过,今年的市场情况并不乐观。由于产业经济环境的变化、物价的上涨,再加之政府对公款消费的限制,团体票消费缩水严重,导致不少演出亏本或者刚刚持平。尽管如此,市场上同类演出扎堆、以次充好的不良现象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多大改善,还需要长时间地慢慢调整。”

  开发演出项目 加强市场监管

  国内外有那么多精彩的戏剧和舞蹈节目,为什么我们的演出商这么多年来“独爱”俄罗斯的《天鹅湖》?

  “《天鹅湖》年年来演,以至于提起芭蕾,观众就会想起《天鹅湖》。对于演出商来说,引进演出项目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出于盈利的目的,也为了保险起见,他们更愿意推出一个已经具有品牌效应的节目,而不是去开发其他新的演出项目。因此,一到春节演出旺季就会出现节目‘撞车’的现象。”四川省演出展览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刚表示,这也是市场不够成熟的表现,要想培育市场、培养观众还需要开发出更多精彩的演出项目。

  对于演出旺季存在的“水团”充数、节目雷同的问题,胡敬云表示,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优秀的演出制作和运作人才。运作演出项目不是做土豆买卖,好卖不好卖不是评价一个演出项目的唯一标准,文艺演出更重要的表现是提高老百姓的文化艺术修养。但是在现在这个经济大潮下,全社会都向经济看齐的市场环境里,从事艺术的人也少了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很多演出商就是冲着赚钱来的,什么项目能盈利就推什么。因此,演出市场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还需要对艺术运营人才的储备和培训给予更多的重视。“另外,演出市场上还存在政府监管缺位的问题。从演出项目审批到舞台呈现,各个环节和流程都需要加强监管,地方管理部门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胡敬云说。

  记者 苏丹丹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