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周恩来提议拍"台儿庄大捷" 李宗仁之子看后流泪

2013年03月07日 15:56 来源:老人报 参与互动(0)

  26岁的史中鹏最近突然走红了,因为他扮演的日本兵一天之内竟然在不同剧组“死”了8次。对于史中鹏来说,他不过是为了生存,但这却折射出当前抗日剧的泛滥和浮躁:主人公个个身怀绝技,以一当百,甚至飞刀敌炮火。严肃的抗战史俨然变成了玩闹的把戏。

  其实,一部好的抗战剧不仅对国民的价值观,甚至会对政治产生极大影响。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形象的影片——《血战台儿庄》便对打破海峡两岸坚冰起了重要作用。这部集纪实性、文献性、史诗性风格于一身的真实作品是当今抗战剧不可多得的学习榜样。

  《血战台儿庄》:

  1、周恩来提议拍“台儿庄大捷”

  1938年,“台儿庄大捷”时谁也不会想到,1985年根据该战役改编的电影《血战台儿庄》竟然会对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起到难以意料的促进作用。

  这部具有恢弘史诗般气势的大片从1965年周恩来总理提议拍摄时开始,到1985年完成为止,整整走过了20年的路。

  据电影《血战台儿庄》当年拍摄的具体组织者、著名电影编导、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介绍,早在1965年,周恩来总理接待从海外归来的李宗仁时,就曾对著名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成荫说:“成荫同志,你拍过《西安事变》,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成荫始终牢记周总理的嘱托,但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拍摄影片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阁。1982年,成荫对来自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在电影学院进修的陈敦德说起这件事。因为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属于国民党桂系,所以成荫希望陈敦德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拍摄“台儿庄大捷”这部电影。可是,成荫不久突然辞世,遗愿未能实现。

  2、“你放心,我不会歪曲这段历史的”

  198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纪念馆第一次展出了正面战场部分展品,这也意味着国民党正面战场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承认。于是,时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陈敦德北上请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杨光远执导。未曾想,两人一拍即合,杨光远还向陈敦德推荐了田军利和费林军的电影剧本《血战台儿庄》。

  不过在该剧本中,台儿庄战役的主人公被改成了张自忠(毛泽东曾亲笔为张自忠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因此,以他为剧中主人公在政治上不会有任何问题)。陈敦德看了剧本后,决定尊重事实,将剧本改为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为主线。此外,参加这场战役的其他历史人物如蒋介石、白崇禧、池峰城等都得到了真实再现。为尽量还原历史原貌,不但剧本改稿达17次之多,而且杨光远还走访了很多台儿庄战役的当事人。

  据介绍,杨光远刚去采访国民党前高级将领郑洞国时,郑很反感,说你们一拍国民党就是歪戴帽,斜楞眼,都是反面的角色。杨光远认真地说:“我是直面历史的,是实事求是的,你放心,我不会歪曲这段历史的。”郑洞国听了这才放下心来,将自己所知道的台儿庄战役原原本本地讲给杨光远听。

  此外,杨光远还找了台儿庄血战时守枣庄地区的国民政府93军军长李仙洲。当杨光远说明来意后,90岁高龄的李仙洲大为惊讶:“共产党拍台儿庄,我还真转不过这个弯来。”李仙洲深受感动,两人谈了三个多小时,离开时,李仙洲还将他送到大门口,并且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3、李宗仁之子看片后眼泪长流

  在拍摄了四个月之后,1985年影片《血战台儿庄》顺利封镜并上映。

  当年夏末,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在美国得知大陆拍摄台儿庄战役的消息后,便马上回国先睹为快。当时影片尚在制作后期,但李幼邻看了毛片后,依旧十分感动,不到十分钟,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台湾《中央通讯社》香港负责人看完影片后当即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个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里面出现了先总统的形象,跟以前的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蒋经国听后立即说:“给我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既然蒋经国有此要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得知后,当即批示:可以将此影片传至台湾。1987年7月,蒋经国看了该片,并感慨:“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才是。”不久,蒋经国决定在海峡两岸隔离38年后,首次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坚冰从此开始悄然融化。 (钟 和)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