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字学家看"王"字:这个字中必有蹊跷(图)

2013年03月15日 14:44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宋文京(青岛)·一个字

“王”字,《说文解字》释为:“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字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三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李阳冰又注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

看来,孔、董、许、李四位都是儒家一脉的,怪不得这么说。朱熹先生、二程先生若解字,也会这么说。

孔孟主张“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外王”就是要治国平天下,还是要当强人,有强权,接下来便又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

但,文字学家并不是这么看,这个字中必有蹊跷。

“王”字先是个象形字,在金文中多数像一个斧钺的正面形象,下端为刃口,呈月牙形,大约是指可以用大斧取人头颅,后来,就做了假借字,意指能取人项上头颅者大约有权力,就是王。

“王”既然创字时充满了血腥之气,在历史上通常情况下,不是轻易得到的,也不是好干的。“上战场彼此弯弓钺,流遍了,郊原血”,“胜者王侯败者贼”。京剧《追韩信》中有唱“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服保在朝纲”,这段说的,拳头便是硬道理。

但修齐治平之后,渐渐地也便生出许多正能量,一些朝代也出现一些盛世,文景、贞观、康乾等等,于是也生出了“中原王气”,然而接着便又开始走下坡路,由盛而衰,又出土匪响马,农民起义,呼啸而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的陈胜、吴广、黄巢、晁盖、宋江、洪秀全等由“盗贼草劫”而复“帝王气象”,成了“王侯第宅皆新王”,败了“遍地白骨无人收”,如此循环往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威威煌煌,宣宣赫赫,太有诱惑,“王”成为“天下归往”,李自成当年被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不听,皇帝宝座短短几天,后世郭沫若由此写出《甲申三百年祭》。

“王”的声音由于极权,容易被放大。《礼记·缁衣》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所以金口王言,生杀予夺,能不慎乎?“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朝代或朝廷叫“王朝”,政策法令叫“王法”,君主治理的逻辑叫“王道”,王侯的宅第叫“王府”,国王的妻子叫“王后”,蜜蜂的乳状液体叫“王浆”,最厉害的浓硝酸叫“王水”。

“王”姓太普遍,反而不知从何说起,据称王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山西太原,一是河南商丘。

当代作家中多人姓王,恰恰我喜欢读的几位刚巧姓王,王蒙的机趣幽默,王安忆的清雅细致,王朔的反讽俏智,当然最耐读且有趣的应该数王小波。

清代末年,相传,八国联军头头出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挑衅,清官对曰“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我总觉得没这事,编编骗自己的,跟一些荒诞不经的抗日电视剧似的。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