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烂片噱头和商业主义

2013年03月18日 14:59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张敬伟

烂片,确实存在,而且是大量存在。不凭别的,就凭国产电影高产但只有三成进入院线,而且进入院线的大部分都是“一日游”,足见国产电影烂片之多之滥。数据为证,2012年中国生产的各类影片数量达893部(包括动画片、科教片等),其中故事片745部。但这745部影片,最终只有231部能通过影院与观众见面,只占总量的31%,而且这还是2005年以来比例最高的一次。

对于这些烂片,3·15那天武汉一家影院出奇招“如不满意电影质量,可全额退票。”宣传很委婉,公众不客气,笑言:“烂片”可退票。

3·15这天是曝光假冒伪劣商品日,也是公众维权日,各类舆论齐发力,也是假冒伪劣商品“蒙难日”。“烂片”也是商品,按照市场逻辑确实可以退票。不过,“烂片”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产品,评价其烂与不烂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可能像一般商品那样可用具体的技术参数进行量化评价。所以,认定“烂片”的标准很飘忽,即使很多人认定其“烂”,院线亦可用“众口难调”和“叫好不叫座”来辩驳。

所以,“烂片”可退票,更像是院线在3·15推出的娱乐噱头,观众认真不得的。这些年,中国电影市场异常活跃,不仅票房收入逐年大幅增长,观众人数也呈井喷状态。2012年,光临院线的观众人次高达4.6亿,今年1-2月份的春节档观影人次就超过1亿人次。尽管如此,国人看国产电影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大概说明国产电影的确“烂”。

再看票房。迄今为止,好莱坞的《阿凡达》依然保持着中国市场14亿元的最高票房纪录,即使国产电影连续出现了票房超越7亿元的电影(《画皮2》、《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和《泰囧》等)。高票房的电影未必不是烂片,譬如再夺“小金人”的李安《少年派》(中国票房5.7亿)就被美国很多影评家评为“烂片”,还有星爷的《西游·降魔篇》也让很多“星迷”失望;但是拿不到院线见光或“一日游”的国产电影“烂片”指数更高,因为院线和观众不屑一顾的电影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三分之二的国产电影“见不了光”,这些片子再烂观众也看不见,所谓“烂片”退票也就是无稽之谈;高票房电影,再“烂”院线也有不退钱的理由;“一日游”电影本来观众就不多,观众最有可能退票的也就是这类“烂”片,但结果最可能的就是谁看谁倒霉。因此,所谓的“烂片可退票”是影院典型的营销策略,带给市场的是娱乐噱头。

商片时代催生更多的“烂片”,因为炮制一部商业“烂片”很容易,而且质量不行可以用数量来凑。关键是观众太浮躁,欣赏口味变得浅薄寡淡,一场技术主义的视觉盛宴或无厘头重口味的无聊搞笑,就能轻易地缓释观众的娱乐神经。快节奏的生活,多元化的娱乐,使得电影的艺术性大大降低,已经完全沦为快餐化的大众娱乐产品。既然是产品,就意味着电影的终极要求是票房,资本才是电影的上帝,导演、演员和观众不过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当电影艺术异化为商业产品,“烂片”就会在商业化的流水线片场中成批量下线,好片反而成为稀缺品。

中国电影市场,商片主义盛行,好莱坞强势登陆,中华圈影人云集……这样的电影市场是江湖也是酱缸,影片质量良莠不齐,好片与“烂片”齐飞也就见怪不怪了。

“烂片可退票”,虽是影院制造的娱乐噱头,也是观众观影品质提升的标志。虽然“烂片可退票”现阶段并不可行,但对那些“烂片”制造者而言,也是一种现实的倒逼。而且,给某些电影贴上“烂片”标签,也有助于刺激一些导演和演员的耻感,即使不出艺术精品,最起码不要粗制滥造。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