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玛尔塔汉口生活14年写自传 曾获德国功勋奖章

2013年04月27日 08:35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我92岁了,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到自己书中的内容变成中文。”近日,住在德国慕尼黑附近一家老人院的玛尔塔·施特拉瑟女士在武汉人余京的帮助下,通过国际长途电话向记者表达自己的心愿。

  玛尔塔1921年出生在汉口并在这里生活了14年,晚年,她写了本《一个德国家庭在中国武汉》的自传。这位曾获德国联邦政府功勋奖章的老人,骨子里觉得自己就是个武汉人。

  记者通过在德国定居的余京女士,看到了这本英文版自传。近日,记者电话联系玛尔塔。

  保姆裹脚时称在“换衣服”

  玛尔塔的父母都是德国人,父亲20岁就开始在上海、汉口等地做生意,后来与当医生的妻子相识并在汉口结婚。1921年,玛尔塔在汉口出生。

  玛尔塔在书中说,她和两个姐姐儿时生活在三种语言环境中:和家人讲德语,和保姆讲中文,和同学讲英语。德国的亲友,都戏称她们是“三个中国丫头”。

  和玛尔塔感情最深的,是教她中文的“阿妈”。“阿妈”姓杨,是玛尔塔的母亲在长沙收留的农村寡妇,后来一直留在她家照顾几个“洋娃娃”。

  小时候,母亲从不允许女儿们在外面吃东西,家里的中国厨师每天给他们做西餐。

  但玛尔塔特别喜欢“阿妈”做的中国菜,“阿妈”给偶尔回家的儿子做好吃的,也会特意多做一点给她解馋,有时还悄悄上街买个面窝让她尝尝。

  至今,老人还记得面窝那股香喷喷的味道。

  令她难忘的,还有“阿妈”那一双缠着裹脚布的“三寸金莲”,她说:“‘阿妈’每次在她屋里换裹脚布都不让人看,总说她在‘换衣服’,后来有一次我看到了她的脚,实在太震惊了!”

  在玛尔塔的家,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藏品的房间,其中有一双“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就是父亲送给她的礼物。

  14岁独自夜宿东湖边小木屋

  14岁那年,玛尔塔还有次“离家出走”的经历。那天,她由于贪玩回家晚了,外出的父母就把玛尔塔一个人留在家里以示惩罚。

  玛尔塔一气之下,骑上自行车就出了门。她用身上的零钱买船票过了长江,一直骑到东湖边。沿途的中国人看到她,都笑着叫她“大鼻子”,玛尔塔不甘示弱,用夹杂着长沙口音的武汉话回敬他们……

  天黑了,玛尔塔在湖边找到一个供游泳者换衣服的小木屋,倒在桌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家人在小木屋找到了她。看到女儿安全回家,父母没说一句批评的话。

  1935年,玛尔塔和两个姐姐被父母送回德国。

  49年后重返武汉 能为司机指路

  1971年,患喉癌的丈夫去世了,玛尔塔留在和丈夫共同建立的巴伐利亚无喉者协会工作,成了教无喉人发音的专家。1980年,她因此获得德国联邦政府功勋奖章。

  玛尔塔非常怀念儿时的生活,常说:“骨子里觉得自己是武汉人。”

  她后来曾三次回中国,1984年第一次重返武汉时,她依然能凭着当年的记忆,为出租车司机指路。

  玛尔塔的自传写于2010年,目前已出版德文和英文版,书中150多张照片不少是摄于她当年在汉口的家。

  目前,玛尔塔的大儿子已经去世,她独自住在慕尼黑附近一家老人院里。

  电话中,记者感到她的精神状态很不错。

  “今天天气不错。”“我是中国人。”在电话那端,玛尔塔说了两句简单的中文,尽管音调有点走形,但仍听得出一丝武汉腔。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