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年上海老旅馆蜗居72家房客 天井亦建房住人

2013年05月20日 14:00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这个天井旧时做过戏台,后来办过喜酒和文艺演出,当过“向阳院”,现在放满自行车并成了居民“嘎三胡”的大客厅

中国传统木雕围栏和欧式雕花立柱

彩色玻璃窗上装着整栋楼里居民的电表

尚存的一点老地砖和中国传统建筑立柱下的垫石

  撰文/李胜南 摄影/任国强

  这是一幢被历史淹没的建筑,居于闹市中心,建成超过一个世纪,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这是一幢独特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青砖灰瓦、屋檐高企,但在细部,又辅以西式风格雕花立柱、彩色玻璃装饰门窗。这是一幢设计用途为旅馆的建筑,如今,狭小的客房里却蜗居着72家房客,本来的公共走廊里堆满了各家的物什,甚至连天井都建房住了人。

  这幢建筑的名字叫江苏旅社,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周围的人,习惯叫它江苏旅馆,更多的细节,就没有人知道了。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叫江苏旅馆;也没有人知道,在门楣上的题字没有被敲掉之前,它曾经有过怎样的繁盛;直到我们遇到84岁的石兰英老人,幸好,她还记得一些跟江苏旅馆有关的往事。

  历史淹没的建筑:100多间房间犹如迷宫

  江苏旅馆的门牌是福州路379弄50号,可是,走在福州路上,是断然看不见这幢房子的。从上海文化商厦旁边的弄堂进去,转两个弯,穿过一排老式居住区,才来到江苏旅馆的边门。乍一看,刷了绿漆的防盗铁门,与老式公房的大门也没什么区别;可青砖清水墙、门边繁复的西式石雕,却显出它年代的久远。

  这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10平方米。因为体量太大,根本没法一眼看到这幢建筑的整体,怎么看都是局部。从外观上看,大门开在南面正中央,左右对称排开十几间房;东山墙有四五道边门,每道边门都对应着建筑内部的一条走廊;西山墙不开门,能看出建筑的多进格局;东西阳台贯穿二楼两侧,朝南的二楼,则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阳台。

  走进建筑内部,更像是走进了一处迷宫,每层五六十户人家,以5条走廊分开,穿行其中,常常忘了来时的路。 “别看这幢楼只有两层,房间编号就有161号,实际居住120多户人家,楼内有四处上下楼梯,6个进出通道,初来乍到的人,走进去都很难转出来。 ”江苏旅馆所属的新建二村居委会副书记陈钢这样介绍江苏旅馆的格局。 “我们居委会有一份江苏旅馆的手绘平面图,我们有事要走进去,也会先看看这份地图。 ”

  绘制这份地图的人叫李新普,2003-2010年在居委会工作,江苏旅馆的块长。李新普本来是搞技术工程的,因为这幢楼的结构实在复杂,他接手后,就用了几天时间,画了这样一幅上下两层的平面图,房屋的结构、各家的人口、房间的编号都标注在上面。

  李新普说,从工程角度来看,这幢房子的结构是很合理的,前后两个主要天井,再加上呈正方形分布的四个小天井,照顾内部采光;四处楼梯分列建筑边角,走廊尽头留出边门和阳台,安全和疏散的考虑是很到位的。

  李新普说,江苏旅馆的房间都不大,最大的十几个平方米,最小的房间在两个后楼梯的旁边,也就是三四个平方米的样子。除了有编号的这161间房子,三楼还有一前一后两间房子,是后建的。

  雕梁画栋记忆:大天井周边全是精美木刻雕花

  除去作为一幢独体建筑的庞大和复杂,江苏旅馆最让人惊艳的是大天井四周的雕花。站在大天井里,抬头四望,二楼阳台都是铁艺的雕花栏杆,阳台下面则是精致的镂空木雕,支撑阳台的四根立柱是白色方柱,顶端是西式几何图案和流苏造型的浮雕。柱脚旁的地面上,还能依稀看出黄、白、绿、红四色相间的花砖残片。

  一个居民说,“你看这柱子下面的石墩,本来是有雕花的,一看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方式,墙倒屋不塌,主要靠梁、柱这样的木结构来支撑。这样的房子,上海恐怕没有几处了。 ”

  另一个出生在这里的居民说,“别看这大天井这么乱这么暗,摆满了自行车,以前可不是这样,大天井上面是花玻璃挑高的顶,很好看,采光也好,下雨天还可以在天井里玩。后来有人家买电视了,还拉根线出来,大家一起在天井里看电视呢。 ”

  今年84岁的石兰英老人,对这个大天井有更深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江苏旅馆经常有人摆堂会,请名角来唱戏。旅馆有厨房间,很多红白喜事,都会在这里办酒摆堂会。戏台是临时搭的,很长很阔的板子,从门房间里拖出来,一会儿功夫就搭好戏台了,大天井里搭好台,四面都能看到。唱戏的时候我天天来看,锣鼓一响,我就进去,本来旅馆是有看门的,老板也不响,看门的就说,小姑娘随便你哪里坐。我记得,唱沪剧的名角都来过的。 ”石兰英就住在江苏旅馆隔壁弄堂里,8岁的时候住进来,到现在已经70多年。

  正是下班时间,天井里进出的人越来越多,打招呼声、自行车铃声、狗叫声,楼上的剁菜声,混成一片。闲在家里的,闷了一下午,终于盼到有人回来了,赶忙出来,靠着柱子站定,聊起闲话。爱说话的,就立在天井里,也不急着回家;不爱搭茬的,就“让让、让让”地吆喝下,也算是打过了招呼。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