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博物馆建设太热须去虚火

2013年05月24日 15:35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涂启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博物馆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张,建设热潮涌动。然而记者在北京、河南、安徽等地调研时发现,在博物馆建设热潮中也出现了盲目跟风、超前建设现象,重建筑轻功能、重建设轻运营的“两重两轻”问题突出,馆藏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5月20日新华网)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功能在于为公众学习、教育、娱乐提供服务。综合考虑目前博物馆建设规划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博物馆建设确实呈现出亢奋状态。亢奋不免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往往是虚火过旺表现,需要及时纠偏矫正。

  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博物馆以每年100座速度增长,仅2010年全国新建395座博物馆,平均每天超过一座;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个。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一座博物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10年,中国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速度增加。

  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博物馆吗?尽管中国人口在世界诸多国家中占有压倒性绝对优势,但在目前生活条件下,许多人对于参观博物馆并无强烈意愿,对于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认知需要,毕竟属于相对较高的生活需求层次。一个尚未摆脱贫穷的人,固然也会有歌唱意愿,甚至会有买一张高价电影票看一场3D美国大片冲动,但是物质生活的压力足以将他这些偶然的、瞬间的“心念一动”挤压得薄如一张纸片,直至无影无踪,当他再有心动时,自己都要嘲笑自己的天真幼稚与好高骛远。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指出,日本在经济腾飞时期建设了3000余座博物馆,后来当经济发展进入泡沫期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博物馆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日本的历史教训不仅是前车之鉴,更是对中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友情提醒”。中国近些年来直至当前,经济对于“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房地产经济“高烧不退”,与当初日本依靠大量投机活动(包括基于“土地不会贬值”神话掀起的火爆土地交易)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何其相似!博物馆建设亢奋如果不能及时降温,必然出现生产过剩的“文化危机”,就会重蹈日本覆辙。

  我很是怀疑,我们对于博物馆的大手笔建设与宏大规划,是因为对该文化市场或者文化需求过于乐观和盲目乐观。国人对待博物馆兴趣,不但不能与他国相比,而且事实本身就是没有多大兴趣。一部分有条件有机会参观博物馆的民众,绝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看了也白看”,如春风拂过湖面,泛起片刻涟漪立马波平如镜,“春梦了无痕”。更多从未去过甚至未听说过博物馆的“乡下人”,更不会对去看博物馆心存向往。博物馆虽然可以看成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但是从芸芸众生视角观察,这一文化坐标显得如此曲高和寡。别说农村绝大多数人没有去过博物馆,就是各大中小城市,去过博物馆的人数占城市人口比例也很小。某些博物馆虽有每天上万人参观纪录,其实并不值得骄傲:一则多数人本着看热闹看稀奇心理获得体验满足,二则相比中国更多从未涉足博物馆的民众,这些人数实在微乎其微。

  既然博物馆对于公众吸引力并不明显,而且过半左右都实行了免费开放,有些即使收费也不会像旅游景点那样有利可图,为何各地仍有扩张冲动?可以争取上面文化项目资金、政绩需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地方知名度等,应是其中重要原因。但这些与更好服务民生相比,都处于次要位置。规划建设博物馆还是要量力而行,已经建成的应该统筹起来,集约利用,腾出地盘与空间用在“刀刃上”;新规划项目要放缓建设步伐,对过于超前的项目不妨大刀阔斧地砍掉。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