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钱钟书私信被拍卖杨绛不满 或与拍卖者对簿公堂

2013年05月28日 16:54 来源:每日新报 参与互动(0)

  猎物从来不是站在猎人的立场上来看待善恶的。一纸书信,在拍卖行眼中是真金白银的象征,但在当事人杨绛先生看来,却无异于将家人的隐私摊在台上,公之于众。近日,百余件钱锺书、杨绛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的书信及手稿首次曝光,内容既有钱锺书、杨绛关于稿件出版的种种细节,又涉及不少对历史和学人争议性的评判。手稿作者中唯一健在者杨绛先生认为“既然是书信,何必要公开”,不惜对簿公堂,而手稿拥有者、香港广角镜杂志总编辑李国强则称拍卖书信是朋友所为,孰是孰非,双方各执一词,但唯一明确的是,这些书信、手稿将于6月22日在北京万豪酒店拍卖。

  近年来,随着拍卖市场的异常繁荣,名人书信手札屡屡能在其中掀起波澜。每逢这些文献浮出水面,众看客们就希望能够有完整的文献资料影印出版,实现各取所需:卖家得钱,拍卖公司得佣金,学者用文献,藏家买到好东西,一举多赢。可所谓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结果往往没那么顺遂人意。上世纪90年代,大连出版社在其出版的《记钱锺书先生》一书中就擅自刊出钱锺书书信108封和杨绛书信1封,资料不可谓不丰富,然而却换来钱锺书、杨绛向国家版权局投诉该书侵犯著作权和隐私权的恶果。最终国家版权局裁定:停止发行该书、封存并销毁该书的库存、对出版社罚款1万元。

  时隔多年,钱锺书、杨绛先生的书信价值不降反增,又让拍卖市场垂涎三尺。尽管此次“拍卖钱杨信件”一事所涉及的“拍卖”与上述案例的“出版”有所不同,但归结起来,实质是一样的。的确,对公众而言,钱锺书这样的学问大家,其私人书信的吸引力远远超过家人保护隐私的意愿。毕竟从手稿、信札,哪怕是语焉不详的便条,都能管中窥豹,一览大家的心路历程,探究那些已经落满岁月尘土的思想。至于从名人信件中获得茶余饭后的谈资,安慰我们略显寂寞与空洞的心灵,也都算题中之义。

  然而书信有价,隐私却无价。名人的私人书信,有的有研究价值,但也有不少是纯粹的私人“闲话”,纯属隐私。那些洞悉人性弱点的人知道,书信是绝对私密的事,一言一句都可能暗含对他人的负面评价,轻者伤其颜面,重者引发学界纠纷。比如,在一封写于1981年的信中,钱锺书谈到《红楼梦》的英译本:“因思及Hawkes近以其新出译本第三册相赠,乃细读之,文笔远胜杨氏夫妇(杨宪益与戴乃迭),然而此老实话亦不能公开说,可笑可叹。”杨绛先生不愿意把书信拿来跟人分享,尤其不愿意给好事者留下任何口实实乃情理之中。

  那些昔日的见证物,书信、手稿……统统都是个人隐私,无需示众,更不需要他人的品评。眼下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可也总有无法变现的东西。倘若名人隐私也能拍卖,甚至被当做商品榨取其二次剩余价值,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也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准则的践踏。

  文/于穆铭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