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艺批评"零差评"泛滥 口碑营销成"皇帝新衣"

2013年06月05日 16:32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专家质疑“零差评”正在消解正常的文艺批评

  “零差评”泛滥,口碑营销成“皇帝新衣”

  “零差评”让评论沦为营销修辞,“观众零差评”更是一个美丽的气泡,网络技术已经让这种选择性评论变得简单而失去公道性。

  今天在影视剧的市场推广中,“零差评”成了“修辞”!影评人史航日前发微博质疑影视圈的“零差评”现象。“零差评”表面上来自专业评论、观众打分,看似中立客观像文艺评论,实际上却有影视剧宣传做推手,带有市场营销和炒作的嫌疑。有专家指出,从之前热闹的“交口称赞”到眼下言必称“零差评”,影视圈似乎正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口碑”。不过从花钱请人异口同声地“称赞”,到定向搜索网络中的“好评”,过滤出的“零差评”不是真评论真口碑,不过是“皇帝新衣”式的营销手段。

  “零差评”最早指的是购物网站上卖家没有被买家评论为“差”,意味着卖家的商品和服务受到市场的认可。“零差评”被文娱圈子大量“借用”并成为热词,源自今年上档的多部影视剧,“零差评”几乎是影视剧的“标准配置”。业内人士称,现在连一些舞台剧也出现了不少“零差评”作品。不少观众抱怨,想通过评论风向选择看什么,实在困难,因为现在到处是“零差评”剧。

  各论坛上的“零差评”,来源有二:一是出自业内“高端人士”,他们往往先于普通观众获邀参加试映彩排,然后发布评论;二是所谓观众点评,这些评论大多留在网站论坛中。

  众口一词的“零差评”现象,让专家一语道破天机:“高端人士”大多是主创人员在业界的好友,或是拿“稿费”替人说话的“评论家”,这种碍于面子说的好话,怎能体现作品真正的价值?而“观众零差评”更是一个美丽的气泡。一位电影宣传人员告诉记者,哪有看了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作品?观众不可能“零差评”。网站上的观众评论,已经被通过关键词搜索“过滤”了,搜索的关键词一定是“好”、“不错”、“感人”、“真棒”……选择性地报喜不报忧,网络技术已经让这种选择性营销策略变得很简单。

  “口碑营销不能成为皇帝的新衣。”一位资深电影人告诉记者,“观众已经学会用自己的感受,检验打扮成‘口碑’的各种吆喝。”如果观众的感受和宣传落差很大,“零差评”只能引发反感,甚至将作品扣上炒作的帽子。观众要么见得多了扭头就走,要么因为情绪抵触而让作品“恶评如潮”。 本报记者 王磊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