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太原市文保单位变豪华会所 已被责令整改

2013年06月27日 14:01 来源:三晋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奢华的王公馆。

整改前的晋绥铁路银行旧址。

  日前,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晋绥铁路银行旧址变身“惠公馆”的消息爆出后,立即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从而遭到媒体集中“讨伐”,还未营业便被执法部门责令整改。

  事实上,把古建筑改建成餐饮会所,早已屡见不鲜。2008年,大同原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的故居变身私房菜馆;2009年,太原王靖国公馆变身王公馆酒店。从北京文保单位嵩祝寺、智珠寺改建为高档餐饮会所,到重庆文保单位“刘湘公馆”变身豪华餐厅……被“冷落”的低级别文物似乎找到了另一种保护模式——民间资本介入进行开发再利用。

  面世仅几个月的“惠公馆”消失了,却留下了一道难解的题:当民间资本介入文物保护,政府该如何引导进行“合理利用”?

  夭折的惠公馆

  在一排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建筑中,晋绥铁路银行旧址灰色的“凹”形建筑显得格外醒目。“这栋建筑保护得挺好的,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儿。”一个路过的小伙对女朋友说。

  承租人刘晓东没想到,这栋自己投资700多万元重修的建筑物,却因为更名而惹来不少麻烦。更有媒体爆出其“非会员不得入内”,招致公众的反感。“文物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记忆,是属于全民的东西,其任何商业经营项目,不应只为特定人群服务。”

  去年8月,太原食品街进行升级改造,刘晓东租下了晋绥铁路银行旧址,并对其进行了修缮,欲经营餐饮。“总共投资700多万元,将外墙后来抹的水泥扒掉,根据原来的痕迹进行修复,里面的建筑风格也尽量遵循民国风貌。在那儿没人管就毁了,还不如将它开发再利用。”

  今年4月,晋绥铁路银行旧址修复完工。细心的市民发现,其门头上方雕出三个字——“惠公馆”。6月初,又在大门上方挂出了“山西金融家俱乐部惠公馆”的红色牌匾。“主要是‘公馆’那两个字太刺激人的眼球,我们文物稽查队的人正在调查。”太原市文物局办公室张主任说。

  太原市文物稽查队队长徐宝军告诉记者,晋绥铁路银行旧址的产权单位是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食品街改造时,成立了个临时指挥部,现在又有了个食品街管理有限公司,事情比较复杂。根据《文物法》的相关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或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如果必须做其他用途的,应当征得文物行政部门的批准。他们修这个地方,没有在太原市文物局审批备案。所以我们责令其整改,恢复文物原貌。6月17日下午,给他们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

  而刘晓东给执法人员的解释是,“惠,是惠民的意思;公,指大家的意思;馆,指场所的意思,‘惠公馆’不是私人会所,是大家误解了这个意思。”

  据了解,晋绥铁路银行全名晋绥地方铁路银号,成立于1934年7月1日,是民国时期山西省的地方银行之一。该建筑建于1911年,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2009年,太原市政府将该建筑列入“太原市文物单位”。现在这块白底黑字的牌子就挂在该建筑窗户下方。接到责令整改通知书后,刘晓东即找人将门头上的“惠公馆”去掉了,大门上方的“山西金融家俱乐部惠公馆”红色牌匾换成了“晋绥铁路银行旧址”。

  从此,“惠公馆”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奢华的王公馆

  事实上,把古建筑改建成餐饮会所,早已屡见不鲜。2008年,大同原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的故居变身“永和赵宅私房菜”。

  “饭菜不便宜,每天只开固定的几桌,还得预订。”虽因装修暂停营业已半年,但说起“赵宅私房菜”,周边的邻居还是感觉其神秘莫测。

  6月15日,记者拨通了“赵宅私房菜”刘经理的办公电话,“我们和历史建筑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没有任何问题。我是后来才来的,有些事情也不了解。”当问及当初为何选择在此开饭店时,刘经理则不愿多谈。

  2009年,省城一所高级军官宅院——王靖国公馆(王公馆酒店)经过3年的修建开门营业。王公馆位于西华门街一条巷子内,因其位置较偏,至今鲜为人知。

  王公馆是一个四合院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为阎锡山十三高干之一的李冠洋所建。后为十三集团军上将司令王靖国买进,王又进行了改扩建。由若干独立四合院组成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房屋主体采用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但装饰上却带有浓郁的西式风格,成为近代太原最奢华的官宅之一。宅院里甚至还暗藏着直通督军府的地下通道。

  太原解放后,王靖国故居被收归国有,分配给几个单位使用。其中,太原市百货公司占用了正院、东院和西院。由于长期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在修复前,王靖国故居仅剩下了正院和东院,但整个四合院的原有格局未曾改变。

  2006年,喜欢文物的太原人乔某受北京四合院的启发,决定保护性开发这处老宅。百货公司以租赁形式向乔某提供该四合院的使用权,大院修复完成后,作为餐饮娱乐会所对外开放,大院的维修保护工作由乔某负责。“最初预计投资1000万元,但仅主体建筑就投入了4000多万元。”王公馆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副总常雄告诉记者。

  如何为还原历史建筑原貌和实现商业价值找到最佳平衡点,设计团队确立了以维持民国建筑中西合璧的特点为着眼点,在重现高大建筑构架和考究精致的装饰细节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景观和生活氛围。“在部分区域加建玻璃顶棚,形成半封闭的室内庭院,融入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改建后的王公馆共有12个房间,分别用古太原城12个城门的名字命名,以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千年的记忆。走廊两侧是青砖砌成的围墙,12根立柱上挂有摘自《孙子兵法》的牌匾,灯笼、石雕、书籍、古董,随意装点着公馆的角落,院落中的穿廊将不同风格的房间连接,却又错落有致地将其分离,使王公馆的私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公馆最时髦的地方是12米高的水幕墙,还有10间风格迥异的客房。门楣、窗台、高阶等无不彰显着王公馆的奢华。“可以说,当时我们是太原市最高端的酒店,为了保护文物,设置的消费门槛也比较高。”常雄并不讳言王公馆的消费。开业当年,王公馆即被列入太原市文物单位,2011年12月,又升格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受大环境的影响,今年,王公馆“屈尊降贵”向普通大众伸出了橄榄枝。尽管这样,王公馆储值卡的储值金额还是令人咂舌,其推出的储值卡优惠活动,储值金额7万元以上的宾客,可获赠价值3888元王公馆特供酒一瓶。“大多数客人来这里用餐,是奔着环境来的,我们有专业的讲解人员,准备再收集一些民国时期的东西,客人进来就更有感觉了,实际上我们也是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遇冷的低级别文物

  文物的历史,已经成为高级餐厅招揽生意的噱头。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资本的介入,为一些文物也赋予了新的生命。

  记者看到,被民间资本开发利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多为市、县、区级的低级别文物。原因是国家对于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主要针对的是国家级和省级文物,级别相对较低的文物保护经费由当地财政支出。

  据报道,山西119个县(市、区)的9000多处市、县级文保单位中,只有40多个县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了本级财政预算,其余地方财政基本上只负责人员工资,即使是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的经费也是少得可怜。

  近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以新增国保单位181处的数量傲居全国第一。其中陈廷敬故居、孔祥熙旧居、阎锡山旧居等名人故居以山西南、中、北区域大院的鲜明特色成为国保新秀。

  一方面,山西在文物数量上笑傲全国;而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有60%以上国保和省保单位亟待维修保护,有众多的市、县文保单位在岁月的侵蚀中等待着重生的机遇。

  位于太原市精营西边街的浑源会馆,建于民国时期,系山西浑源商人集资兴建。为当时浑源县驻省城办事处和浑源商人议事、交流、住宿等场所。浑源会馆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尖拱形窗,外饰精美的砖雕,为主偏院结构,有宿舍、议事堂(八角楼)、食堂(后院)等,建筑古朴典雅,布局合理,是太原市具有历史价值的12个标志性建筑之一。2003年,浑源会馆旧址成为太原市文物单位。

  2006年10月,太原市杏花岭区启动浑源会馆片区改造工程,400多户、近2000个居民搬离了自己居住几十年的老房子。“当时政府的规划是这片要打造特色历史街区,将根据原有的建筑进行维护和修复。”

  6年多过去了,今天的浑源会馆依旧杂草丛生,房屋由于无人居住而破败不堪,大片古建筑几近坍塌。今年5月,因毗邻精营西边街的新民东街上的一处古建在火灾中损毁,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才将这块地方围了起来。“这么多年没修成可能是因为资金问题吧。”附近居民猜测。文保经费缺乏,但保护文物却需要巨大的投入。

  针对低级别文保单位维修资金难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把维修和利用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在利用上,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就可以先行先试。

  模糊的“合理利用”

  2009年12月16日起实施的《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规定,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区域,鼓励社会各界、国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捐赠、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保护历史风貌特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餐饮、书画、娱乐、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利用”。

  近日,太原市文物局局长杨支军接受太原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科学合理的利用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文化遗产财富是属于全社会的,保护它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企业和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民间资本对文物开发跃跃欲试,政府该如何引导进行“合理利用”?“保护性开发就是把双刃剑。民间资本的介入,抢救了一部分文物,但要避免过度开发而造成二次破坏。开发要注意修旧如旧尽可能保持原貌。这需要详实的历史资料、相关专家的介入及充足的资本,三者缺一不可。王公馆的修复据说得到多方好评,我个人认为其加入的现代元素较多,晋绥铁路银行旧址恢复得还不错,进去就能感受到当时的那种氛围。民间资本的介入,是文物保护的进步,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需要政府加强监管。”被人称为“将现实的笔触深入到历史的画家”萧刚如是说。

  为了将太原的古建遗存、老街旧巷复活在纸上,萧刚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太原的大街小巷。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保护着太原的古建筑文化。“合理利用”的范畴是什么,文保法里没有明确表述。“保护”与“利用”如一个纠缠的死结,谁也给不出明确的答案。

  让文物执法部门尴尬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文保单位的产权各不相同,有国家和集体的,也有私人的,一旦商用,监管起来很困难。

  为切实加强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正确处理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有关部门作用,努力破解文物保护、利用面临的新问题,推动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太原市的总体规划,今年,太原市将集中梳理、打造一批古建、历史民居。新一轮的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仍将考验着政府。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