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余华《第七天》遭批:我会关注批评,但不是现在

2013年06月27日 14: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自上周上市以来引起热议:是振聋发聩的墓志铭还是网络时代的平庸剪报?是余华七年磨一剑的强势回归还是匆匆草就的滑铁卢?是用小说做武器与现实的近身肉搏战还是批判制度的道具、承载段子的玩物?昨天,余华围绕着《第七天》的争议进行了回应。余华说:我会关注读者的批评,但不是现在,是以后。

  针对读者对余华小说《第七天》只是网络时代的平庸剪报的说法,余华表示:我们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发生在自己和亲友身上的事,发生在自己居住地方的事,发生在新闻里听到看到的事等等,它们包围了我们,你想躲都无法躲开。我写下的就是我们的生活。面对批评人士认为,余华才尽的说法,余华认为因为《第七天》是一个从死者的角度来叙述的故事,语言应该是节制和冷淡的,不能用活人那种生机勃勃的语气。在讲述到现实的部分,也就是活着世界里的往事时,语言才可以加上一些温度。一部小说的叙述语言不应是作家自作主张的语言,应该是由小说本身的叙述特征来决定的。

  同时,面对读者关于余华为什么写现实的时候总是喜欢用荒诞的笔法提问,余华的回答颇耐人寻味:这是因为今日中国的现实常常以荒诞的面貌出现。我看到一位叫陈砚书的网友链接到我的微博上说:“《第七天》争议大的根源是民众对荒诞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乃至见怪不怪,对荒诞的纵容使荒诞化为平常。”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还有评论认为余华的这本小说完全是面对西方读者的,余华说,“去年年底人民大学有一个关于茨威格的会议,我去参加了,来了很多人大的学生,他们对我很热情。站在一旁的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院长告诉我,他到北京后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小说是写给外国人读的,他看到很多大学生拿着我的书,他说他就知道中国的读者喜欢我的书。虽然我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了小说,在其中一些国家也受到欢迎,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读者像中国的读者那样热情地关注我。”

  最后,面对读者的批评声音,余华说:我会关注读者的批评,但不是现在,是以后。《兄弟》当年出版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人人以骂《兄弟》为荣。《兄弟》七年里经过了两个出版社,换了几个版本,现在去书店买下《兄弟》的读者对当时的争议不了解,也可能没兴趣,现在我开始关注他们的意见了。

  其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也有很大争议,只是那时的争议局限在文学界,那时媒体不关心文学,更不会关心我,也没有网络。《兄弟》出版的时候媒体关注文学了,也关注我了,而且有网络了,所以争议被放大。这次《第七天》出版,有微博了,争议更加放大。我把《第七天》交给陈明俊的时候就告诉他,等着大家来骂吧。他说,我准备好了。我在想,我下一部长篇小说出版时,也许五年以后,也许更久,我不知道网上是否会出现比微博更厉害的新式武器,那时候骂声会更加响亮。我十分感激读者对我的关注,无论是赞扬我的还是批评我的,我都心存感激,没有他们的关注,我不会有今天。被关注和被批评是成正比的,如果有一天没人关注我了(包括骂声),那就意味着我被遗忘了。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