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演北美开设演出"一手店" 评:一次有益的尝试

2013年07月19日 09:5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一桩来自演艺界的“跨国婚姻”,将于8月中旬在纽约孕育出果实: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正式挂牌运营。这意味着今后中国向北美输送演艺产品,有了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一手店”。

  IMG堪称美国演艺大鳄,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约70%的古典音乐演出都出自IMG的运营,因为它代理了全球一百多支交响乐团,同时包括众多世界级艺术家。“IMG在北美市场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就比如说,2012年4月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开幕演出,英国皇家歌剧院一位女高音用中文唱《白毛女》,伦敦新儿童合唱团演唱书展主题歌《书的世界》……这些精彩的环节,就有赖于IMG的运作,如果靠我们在国内遥控,根本不可能。”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说。他将这次与IMG的联姻,称作“与巨人同行”。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国演出供应商、运营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也堪称“江湖大佬”,旗下核心企业——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中演),每年向海外输送数千场演出。据统计,2012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在全球五大洲、320座城市推出各类演出6000余场,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丰富的运营经验。不过,中演也有深层次的苦恼。

  在张宇看来,中国演艺产品的对外商演,多年来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做“甩手掌柜”,向国外演出商收取固定的、相对低廉的演出费,由国外演出商承担市场风险并占有市场收益;另外一种是通过国外演出商直接面向市场销售,中方承担市场风险和获得市场收益,国外演出商按比例提成。

  这两种模式均为B2B的“外贸式”演出运作模式,从项目运作、宣传推广、票务销售等各方面都由“地接”来负责,其优点是中方投资较小,风险较小,但弊端也很大,不接地气。“不接触终端消费者,每一张票卖到哪儿了?根本不知道。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掌握市场,总是被国外的渠道商卡脖子,处于演出产业链的低端。”张宇说。

  从2009年创立面向欧美主流市场的“中华风韵品牌系列”开始,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调整航向,逐渐从依靠当地演出商的B2B模式,转为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B2C模式。针对一个演出项目,从剧场预订、节目选择、广告投放、媒体宣传、技术支持、票务营销等各个方面,都独立自主进行运作操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掌握他们的主流媒体、主流渠道和主流观众。”张宇说。

  正是因为有了“中华风韵”的历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才有信心与海外演出机构共同参与游戏,也为这次跨国联姻夯实了地基。其实,这也是一件互惠双赢的事儿:“洋大鳄”看重中国演出市场,“中国大鳄”则看重海外渠道。这个渠道,关系到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在北美市场如何施展拳脚。张宇将公司输送到北美的艺术团、艺术组或是艺术小分队,比作“目”,而欠缺的则是一个“纲”,“成立合资公司之后,这些资源将结成‘纲’,实现‘纲举目张’,构建统一资源平台,统一运营。未来我们在北美推出的演出,将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节省中间费用。同时,在输出文化产品上,也会有更多主动权、话语权。”

  记者手记

  一次有益的尝试

  中国演出“走出去”了这么多年,但真正做到输送给海外主流观众人群,其实并不容易,因此也有了“后半夜演出”这个怪胎,因为要请当地中国打工者和开餐馆的人免费来看演出,演出时间只能定在下半夜。究其原因,首要一点是渠道不畅,进入不了海外主流票务营销渠道,有的演出甚至要被“倒卖”好几手,才能借助“地接”落地,就好比中国演出商含辛茹苦养了个孩子,最终交给人家“摆布”。个中无奈,令中国演出商渴望拥有话语权,而开设“一手店”也许是个有益的尝试。记者 李红艳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