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黔中"清代三贤"之黎庶昌:开文化外交先河

2013年07月23日 10:59 来源:贵州都市报 参与互动(0)

  绿树人家,白墙青瓦。远远望去,沙滩与别的村庄并无多少不同。若不经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方圆不到十里的村子在晚清百余年间曾走出十来位著名学者,文化学术水平堪称国内一流,在文学、经学、书法、音韵训诂、农学、医学、考据学等领域均产生重大影响。

  透过夏季的层层稻田,被命名为“钦使第”的黎庶昌故居赫然在望。青砖白墙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主人当年的富贵之气仍隐隐可见。透过家具、石刻及参天古树,这位与郑珍、莫友芝并称黔中“清代三贤”的沙滩文化巨擘、贵州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辉煌一生可略窥一二。

  冒天威进言改革主张

  对于教育,因环境重要,孟母才三迁;因引导重要,名师之门才被踏破。对此,很多父母砸锅卖铁而不得,这是黎庶昌年幼时比一般人幸运得多的地方。他出生在一个不好的时代,1837年,那正是清政府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的前夜;他出生在一个很好的地方,当时小小的沙滩文化浓郁、人才辈出,给他的成才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在长辈、表兄郑珍、内兄莫友芝、家兄等的教导和影响下,他学业精进,不仅走出贵州的崇山峻岭,而且走出国门,成为近代为数不多的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行列中的一员。

  1861年,24岁的黎庶昌学有所成而准备科举入仕,贵州却因战乱而停止考试。无奈,他只好北上应天府参加乡试。此时,英法联军正凭着坚船利炮进攻皇城北京,洪秀全领导的农民军正在南京坐地称王。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太后下诏求言。

  黎庶昌与廪贡生上《万言书》痛陈时弊,进言改良主张,很多话语入木三分揭开朝廷那层欲盖弥彰的疮疤。幸运的是,一番宏论得到了赏识,朝廷降旨:黎庶昌以知县补用,交曾国藩江南大营差遣。

  作为力挽危局的晚清重臣,曾国藩当时可谓权倾朝野。不用想,黎庶昌对曾自是尊崇有加,一朝得以亲近,欣喜之情不言而喻。追随曾国藩的6年里,黎庶昌深得信任,并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以文相交,留下“曾门四弟子”的美名。后来曾国藩调任,黎庶昌只好留江苏候补,任代理吴江知县、青浦知县、扬州荷花池榷务等职。

  开文化外交先河

  光绪二年(1876年),中国向各国派遣公使,黎庶昌被荐,先后随郭嵩焘、曾纪泽、陈兰彬等出使欧洲,并历任驻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西班牙等国使馆参赞。出生于遵义的历史学者黄万机对黎庶昌研究颇深,并写成《黎庶昌评传》一书。据他介绍,在欧洲5年,黎庶昌游历了比利时、瑞士、葡萄牙、奥地利等10国,成为清代贵州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出使西洋过程中,黎庶昌注意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和民俗风情等,并写成《西洋杂志》一书。“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尤为关注,钢铁、军火、毛纺、电力、铅印、石印、玻璃、机械、造纸等当时西方主要工业生产的工艺、场面,都在书中有叙述和描绘。”

  因表现不凡,黎庶昌于光绪七年(1881年)擢升道员,赐二品顶戴,被委派为清政府驻日本国大臣。弱国无外交,在欧洲不断崛起而中国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日本人对欧洲使臣尊崇有加,对黎庶昌却冷眼相待。因此,驻日大臣乍听起来光鲜,实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扭转尴尬的局面,但黎庶昌没有强有力的后盾,有的只是节节失利的消息,他该怎么办?

  对文人而言,唯一的武器是对本国及他国文化的掌控力。运用得好则如鱼得水,运用不好则功败垂成。黎庶昌显然深谙此理,关键在于如何应用。闲暇之时,他广交日本文士,于春秋佳节吟诗作赋,以酒论道,并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声名。往来文化人中不少是朝中政要,在他们的帮助下,他在日本政界的地位迅速提升,很多棘手的外交问题也变得得心应手。关于此,后人称为“文化外交”,而黎庶昌正是其开先河者。

  据黄万机介绍,在黎庶昌《宴集合编》六集中,存日本友好人士90余人、中国使馆人员及国内人士20余人酬唱诗作数百首、文章数十篇。黎庶昌的德行文章深得日本人士敬慕,并结交不少可贵的友人,其中以汉学家藤野正启为最。藤野正启去世后,黎庶昌为其作墓志铭。后来,黎之赵氏夫人去世,藤野正启之女藤野真子为之作墓志铭,情真意切,情同母女。黎庶昌故居内,藤野真子所写的碑刻与其本人的塑像构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之后,由于母亲去世,黎庶昌回家服丧3年,期满后再度派驻日本,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满回国。黄万机说,黎庶昌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满街满巷,甚至送行至数百里外,这令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成功处理日本出兵朝鲜事件

  黎庶昌驻日6年里,凡外事活动都坚持维护国家尊严,保护旅日华侨正当权益,也注重睦邻友好关系,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的是,他机敏果断地处理日本出兵朝鲜事件,维护了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功劳可谓善莫大焉。

  据黄万机介绍,由于当时的朝鲜国王懦弱无能,从而形成外戚专权,并与国王父亲水火不容。1882年7月23日,汉城驻军因俸米事件发生兵变,暴动队伍冲入王宫,捣毁达官显贵的住宅,并袭击日本公使馆,杀害8名日本人,日本公使连夜逃往仁川。历史上,该事件称为“壬午兵变”。

  中国在朝鲜向来不设官,兵变的消息至8月1日才由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电报中得知。经过勘察,黎获知日本欲借机出兵朝鲜,于是急忙拍电报向总理衙门汇报,主张对日强硬,呼吁尽快派兵前往朝鲜。黄万机说,由于当时朝廷畏惧列强,因此并未决定出兵事宜。眼看局势危急,黎庶昌又发了第二封电报,催促说:上报朝廷已经来不及,唯有立即出兵才能阻止日本野心。

  之后,吴长庆、丁汝昌率兵乘船前往朝鲜,与日本方面展开谈判,成功阻止了其介入朝鲜事务的企图,有效维护了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黄万机说,“壬午兵变”中黎庶昌该算首功,但朝廷并无奖赏,因此有学者为其愤愤不平。

  遗憾的是,在随后的朝日谈判中,由于没有坚持正确的外交斗争,致使日本与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取得一系列特权。而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曾不可一世的袁世凯当时才23岁,也随军前往朝鲜,并在当地度过12年。但对历史而言,这些已然是后话了。

  实践现代教育理念

  黄万机说,早期的黎庶昌也像广大寒窗苦读的学子一样,一心想着学而优则仕。但随着阅历的不断开拓,特别是自身及才华横溢的表兄郑珍、内兄莫友芝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的失败(1838年,郑珍、莫友芝再次进京参加戊戌春试,最终双双落榜),他逐步认识到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弊端,并因此而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正因如此,1862年,朝廷颁发求言诏书时,他才以“干犯天威”的胆量写就《上穆宗毅皇帝书》,剥茧抽丝般地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陈述出来上呈朝廷。

  特别是多年出任清廷驻德、意等国参赞和驻日公使,黎庶昌目睹了各国政教民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况,对其政治的民主、文明的昌明、科技的发达以及经济的繁荣产生了倾慕之情。后又返回国内任职,中外对照之下,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封建教育之弊端,因此他不但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且力图付诸实践中。

  黎庶昌在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出任四川川东兵备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后,个人出资在重庆创设川东洋务学堂,教授“中文、英文、算学”三科。为了能更好地教学生英语,他甚至聘请国外教师授课。而他本人也亲自授课,讲解东西洋各国概况或讲授古文等传统文化。

  “当然,这已经是他上书朝廷建议革新教育三十年后的事了,说明他对改变封建传统教育体制之事是牢记于心、志在必行的,只要有机会,就会具体实施。”黄万机说,受洋务运动的影响,加上自身游历诸多国家的经验,黎庶昌不仅将自然科学引人课堂教学以培养实用人才,而且还在自己开办的川东洋务学堂里选拔优秀学生赴伦敦留学,开西南学子留学之先例,川东洋务学堂将算学等内容直接纳入课堂教学。是在洋务运动开办的洋务学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对后来包括京师大学堂在内的一批国立大学的兴办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辛亥革命的“大将军”、《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即肄业于黎庶昌先生在重庆创办的川东洋务学堂。

  附:沙滩文化——

  沙滩文化是清代后期出现在黔北山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沙滩是黎氏家族聚居的村落,与附近郑氏望山堂、莫氏青田山庐衡宇相望。黎、郑、莫三个家族互为师友,结为姻娅。自乾隆至清末民初的100多年间,三个家族中涌现了几十位诗文作家和学者,刊行诗文集和学术著作100多种;其代表人物郑珍、莫友芝和黎庶昌,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