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当今诗歌丧失人气 源于失去内在韵律节奏

2013年08月02日 14:23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当代诗歌为什么越来越读不通、看不懂了?究竟是曲高和寡,还是故弄玄虚?日前,在由萌芽杂志社主办的2013年新概念作文夏季笔会上,《萌芽》杂志副主编李其纲与众多“80后”、“90后”作家共同讨论了当代诗歌的现状,并提出建议:诗不能离“歌”太远。

    没韵律就不能叫诗歌

  李其纲曾是上世纪80年代夏雨诗社社刊《夏雨岛》的首任主编,亲眼目睹过那个“人人读诗、人人写诗”的黄金时代。他认为当今诗歌丧失了人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词过于破碎,失去了内在的韵律和节奏。

  从1916年胡适发表《两只蝴蝶》开始,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在进行自由化探索的同时,对于格律化也一直未曾割舍。经历了时间的淘洗,那些最受欢迎的诗歌,往往是声韵铿锵、朗朗上口的,讲求文字的音乐性,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等。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时,诗歌领域也出现了语词大面积破碎的写作实验。诗歌成了一堆缺少逻辑关联的词语碎片,从前那种流畅、完整的语言节奏被彻底打破。

  然而,正如诗人徐芳所说:“破碎的语词需要粘连。”小说很快就结束了先锋的探索,回归现实主义传统,但诗歌却仿佛一头扎进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一位诗歌刊物的编辑曾告诉记者,许多诗人在朗诵会上常常把自己的诗句念错,因为太拗口了。“如果彻底没有了韵律,还能叫诗歌吗?诗,不能离‘歌’太远。”李其纲认为,诗歌必须要适合朗读和背诵,不然,读者群还会继续收缩。

    向民谣学习质朴真挚

  “我感觉同龄人写的诗都很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校园作家袁岚的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当代的青年诗人比之于前辈诗人,更关注语言和诗歌的艺术性,但结果却让大部分读者看得云里雾里。在许多人看来,一个惊世骇俗的比喻,其实还不及一句市井歌谣的歌词来得富有诗意。

  “真正优秀的歌曲,它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李其纲以莱昂纳德·科恩、鲍勃·迪伦这两位诗人型歌手的歌曲为例,分析了生动、通俗的歌词所带来的感染力。科恩的许多歌曲是由他的诗作搭配简单的和弦而成的,这些可歌可诵的诗句为他赢得过加拿大、西班牙的文学大奖。同样,海子的诗《九月》被改编成民谣以后,也被人们广泛传唱。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质朴和真挚,它们倾吐的情感是个人化的,也是具有普遍性的,都在某一点上触动了大众共同的记忆。相比之下,当代诗歌的匠气过重,反而削弱了直击人心的感染力。

  曾在《作家》杂志上发表过诗作的“90后”作家许若文表示,当诗歌渐渐成为小部分人的文字游戏时,也许又到了该返璞归真、向民歌借鉴的时候了。 (见习记者 钱好)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