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宝贝加入真人秀混战 网友:商业化孩子玩不起

2013年08月02日 14:24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孙青莲

  在诸多档音乐选秀节目混战的这个夏天,以孩子为主角的真人秀节目也加入战局,悄然分食收视“蛋糕”。

  《人生第一次》、《老爸向前冲》、《中国新声代》、《饭没了秀》暑期季“中国少年梦”……盘点这些孩子秀,大致可以分为以才艺比拼为主的“舞台秀”和以反映真实状态为主的“生活秀”。节目中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和天真可爱吸引了大人孩子,但也有观众表示一些节目为追求效果让孩子承受了不符合自身年龄的压力,如此商业化会给儿童带来不可忽视的伤害。

  生活秀:童言无忌是卖点

  4岁的佳奈和小伙伴麒麒要去给妈妈买菜和水果。经过一番波折,姐妹俩拎着东西回到了家所在的大厦。她们刚进电梯,灯突然就灭了。原来这是节目组设置的“突发事件”,用来“考验”两个宝贝的。黑暗里,两个女孩凄惨地哇哇大哭,跑出了电梯。挣扎了一番,她们还是战胜恐惧进了另一部电梯,却还是惊魂未定的样子,小麒麒虽然在安慰佳奈自己却后怕地哭起来。可怜又可爱的样子令演播室里的嘉宾谢雨欣也心疼得抹起了眼泪。

  ——《人生第一次》某期

  《人生第一次》声称借鉴自日本红了20年的《我家宝贝大冒险》,挑选3—5岁的小宝贝,任务是第一次独立完成父母交代的送东西、买东西的困难任务。宝贝们在大街上做任务,演播厅则特邀了几位明星嘉宾进行“全程监视”,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分享育儿经的同时又与宝贝们同悲同喜。

  《饭没了秀》的“宝贝赖上大明星”也属于这一类节目,都是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孩子真实的状态。捕捉的就是宝贝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趣事、糗事,“口无遮拦”的童言也正是节目需要的“笑果”。

  舞台秀:才艺比拼是看点

  随着《我是一只小小鸟》的音乐响起的是一个小女生的歌声,舞台上的女孩虽稚气未脱但台风娴熟,看得出已经是身经百战的小歌手了。她飚的高音刚落下,坐在台前活动椅子上的四位导师就赞叹不已,一番点评之后便向小歌手示好,争着说“跟我、跟我”,这抢徒弟景象与《中国好声音》那英等导师的表现无异,只是被挑选的选手成了少年儿童。

  ——《中国新生代》某期

  据悉,“新声代”的赛制也拷贝自“好声音”的模式——小歌手自己选择喜欢的导师,最后由四位导师带着自己的歌手队伍进行大PK。

  而浙江卫视不久前的《中国蓝宝贝》、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暑期特别节目《中国少年梦》,和《中国达人秀》都有几分相似。东南卫视的《老爸向前冲》则是与“智勇大闯关”相似的节目,参与的小朋友要与爸爸配合完成一关又一关的游戏,为自己的心愿拼尽全力。看着小小的身影努力地奔跑,收获的却是失望,观众席上的大人小孩都难过得泪湿了眼眶。

  争议:商业化孩子玩不起

  面对近期这些层出不穷的儿童真人秀,有观众表示比大人的选秀更趣味,很期待看到“小小的身体面对大大的世界,将有怎样出乎意料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们通过参加这类节目可以锻炼胆量、培养自立,是值得肯定的。

  但也有观众不认可,网友“唐宁小怪”就说:“四五岁的孩子在大摄像机的围追堵截下,去完成所谓‘人生第一次’的任务。美其名曰‘锻炼孩子+提高逆商’,娃们被一次次的莫名其妙吓得哇哇大哭!拜托,电视节目要效果,别以牺牲孩子为代价好吗?孩子被玩不起!”还有观众也表示,真人秀里用恐惧磨炼宝贝们的心智和勇气,有可能会使幼小的他们负担过大压力,有的甚至会造成心理阴影。

  有电视人也坦言,宝贝真人秀的火爆确实是市场利益驱动:因为少儿节目总能确保收视,相对投入少,而且陪小朋友观看的成年收视人群有不错的购买力。

  专家:积极引导是关键

  如何看待这些带着“商”味的儿童真人秀?记者采访了家庭教育专家杨春城,他表示,虽然这些真人秀带有很强的商业动机,但也有推动家庭教育的积极一面,不需要彻底否定它。

  他说,这些节目的目标虽然是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收益,但也是先发现了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溺爱孩子的现象,从而也想通过节目来带动更多的家庭关注教育,这是值得肯定的。应该注意的是,教育要有一个度的问题。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理所应当,但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进行,事前多作铺垫,让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前提是他们没有抗拒的情绪。

  对于孩子们在参加节目时遇到的问题也不需要刻意回避,因为那也是他们今后成长极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时家长要做的是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孩子们勇于竞争是必须的,但要理智地看待对手和比赛结果,淡化功利。杨春城强调说,教育最讲究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只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能称得上是优质教育。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