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省级社科院被边缘化 院长主要工作“找钱找项目”(2)

2013年08月06日 01:0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迎合领导,不是巩固阵地,而是放弃阵地。

  缺乏充足的物质保障,特别是研究经费不足,这已成为制约省级社科院顺利实现向新型智库转型的瓶颈。“但你给地方都没有做贡献,凭什么给你钱呢?各省社科院应该在做贡献中求发展。”任宗哲说。这也就是社科界 常说“有为才能有位(位子、地位)”。

  社科院要在地方决策咨询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在地方党政智库的“五个层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是在做知识创新,就像打井,越打越深;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处在工作一线,要针对当下领导关心的问题,提出现状分析和对策。社科院应当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点,利用自身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对省情、市情了解深入的优势,致力于提供本地区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各地方院应当分析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找自己有所作为的发展空间。”任宗哲如此理解地方社科院的定位。中长期、战略性、应用性,比领导干部的考虑“快半步”,基本已成为各地社科院研究方向的一种共识。

  但在实际中,不少社科院的研究不仅没能“快半步”,反而是跟在领导干部后面走,参谋与咨询的功能无从谈起。由于是官办体制,很多时候社科院更多的是在解读路线方针政策上下工夫,真正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常常得不到重视。“这样的做法也迫于无奈,比如说,我们所研究的问题,给省委、省政府决策多提一些意见,特别是多提一些不同的意见,恰恰就容易惹人家不高兴,拨下来的钱更少。”某省级社科院院长说。

  “上面领导提出了一个什么思路,想办法去把它说圆了,任务就完成了,领导也高兴。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没有理论积淀,没有文化积淀,不利于社科院的长远发展。”在赵宗福看来,地方社科院应该致力于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党委政府的意见,高质量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而不是做低层次的官样文章。

  “社科院现在地位已经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了,长期养了那么多的懒人、庸人,队伍人数不少,文章没少发,材料没少报,有用的不多,这是不行的。”鲍振东说,作为地方社科院来说,的确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意识,但不是说要迎合地方党委、政府,迎合某个领导,“那恰恰不是巩固阵地,而是放弃阵地。”

  最大的对手:

  麦肯锡这样的国际智库

  要打造成一支省委、省政府“想得起、用得上的快速反应部队”。

  “我们的‘客户’,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难应付。广东省委、政府的领导,博士毕业的很多,素质都很高,你要能帮助他分担一些问题,给他对策性的思考,他才觉得你有价值。他对研究报告既要求快,又要求系统,而且还要求实。”经济学出身的王珺喜欢把省委、省政府称为自己的“客户”。而他希望用订单导向、打包结算的方式破解科研经费短缺的难题,走出一条地方社科院发展的新路。

  “今年4月,我报了25个题,让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去勾选,其中23个题都被勾了,我们计划用三个月到半年把他们勾选的课题做完。”这就是王珺所说的广东社科院研究课题的“订单导向”。

  正如他所说,广东对于决策咨询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同其他省级社科院面临的困境一样,给省委省政府做的这些课题常常是“免费的午餐”——每年下拨了人员经费和一定的科研经费后,省财政往往不会为某个或某一批课题再拨经费。

  “一个课题三五十万元,你让省长、书记一个个来批,他不是这样的角色,太小家子气。今年我要打开局面,如果领导觉得我们今年的课题做得很好,明年我再提交课题的时候,就打算提出费用了,一揽子跟主管领导谈,打包结算。”王珺直言,“社科界常说‘有为才能有位’,但我说,‘有为才能有钱’。”

  虽然每年六七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已经令兄弟单位艳羡,但王珺也有自己的压力。在经济发达、对决策咨询有高需求的广东,“我们现在竞争中最大的压力,就是麦肯锡、兰德这样的国际智库。它们已经给广东做了不少项目。比如,兰德公司就给广州知识城做了创新体系研究。”王珺说。

  面对外部的竞争,首先要调动内部的力量。王珺想把广东社科院打造成一支省委、省政府“想得起、用得上的快速反应部队”,“没有好的待遇根本就没戏”。

  首先应是分配机制改革

  吃“大锅饭”,是阻碍科研人员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科院要想活得更好,人事制度、课题管理、评价机制、分配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不少省级社科院却坦陈“改革乏力”。

  首先,由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党政机关模式,在人事、经费管理上实行统包统配,干部能上不能下,专业技术职务易聘难解,干好干坏差别不大甚至一个样,所以在社科院内部没有竞争意识;其次,真要参与竞争,也没有竞争力。

  鲍振东给记者讲了他在辽宁社科院搞人事改革的经历。“2006年,我们实行竞技上岗,结果下去了几个处长,有的就到处告状,弄得我很被动。书记、省长一见我就问,你们咋整的,上访的这么多。在社科院,改革没有形成气候,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人员没有危机感,让一部分人利益受损的改革难以推动。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部压力,没有外部的监督机制、倒逼机制,社科院不会改革自身。”

  不想参与竞争,背后原因是没有竞争力。一些院长自嘲地方社科院是养懒人、庸人的地方。研究人员习惯在网上做文章,抄来贴去,拿不出实实在在、能够回答时代问题的成果。

  什么才是评价社科院工作好坏的尺度?“地方社科院之间,常常是竞争房子有多大、人有多少、在科学期刊发表多少文章、领导有多少批示、财政拨多少钱……这种竞争没有实际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只是表面的风光,也是泡沫。”鲍振东说。

  不少院长都认为,地方社科院的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对社科院有定位和制度安排,同时还需要创造改革的良好氛围。首先需要改革的可能是分配机制。

  据介绍,在大多数地方社科院,科研人员除了领财政下发的工资外,不得再从课题经费中提取报酬,课题经费只能用于差旅经费、调研经费等实际支出。也就是说,科研人员从课题中得不到经济报酬,这就是所谓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这是阻碍科研人员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中国社科院开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就将“报偿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与创新点——将科研人员智力劳动的成本支出作为科研经费支出的重要一部分,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报销”。

  “在我们院,科研人员希望找发票虚假报销,从科研经费中获得一部分变相的收入,而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财务规则,双方老是有矛盾。有一个人拿了7万多元的汽油费发票来报销,财务人员一算,7万多元如果买成汽油,可以开车绕地球两圈!各省社科院如果都查就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不是只有少数人这么做。这是分配制度造成的。”一位地方社科院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编辑:张哉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