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汉字将对中日韩三国共同发展起重要作用

2013年08月07日 10:1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部分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

  中韩两国中学生在一起学习书法。CFP

  日前举行的第八次东北亚名人会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牵头编制的《中日韩共用常见800汉字表草案》获得通过,并决定在2014年的东北亚名人会上正式宣布。由此,2010年4月首次提出的三国共用常见汉字表历时三年终于尘埃落定。有学者认为,此举开启了汉字文化圈新一轮交流。

  汉字是东北亚三国文化沟通的纽带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悠久而又沿用至今的文字,是五大文字使用区域中唯一的表意文字,也为东北亚三国的文化沟通提供了纽带。以此为媒介,将对中日韩三国的共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4月,纪宝成在第五届东北亚名人会(由新华社、日本经济新闻社和韩国中央日报社共同举办,以增进中日韩三国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为宗旨)上提出编制一份《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促进三国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想法当即得到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长李培榕的赞同。

  经过会议讨论,共识不断酝酿,渐渐形成:研制一个共用常见字表,对促进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促进作用。

  文字使用的同异,标志着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通。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汉字的历史已近两千年,两千年里,汉字是三国之间文化沟通的重要工具。

  纪宝成说,他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在参观一个展览时了解到,孙中山先生当年在日本筹措革命经费时和友人宫崎滔天谈话,因为两个人语言不通,所以用汉字“笔谈”。“语言不通,但是写字能看明白,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汉字是三国共同的历史文化财富,今天如何让这笔历史财富成为我们交流沟通更便捷的载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纪宝成说。

  渊源相济,迁转相依

  专家指出,日本和韩国历史上完全使用汉字的时间都超过千年,现在的语言生活中汉字也是非常活跃的成分。

  在韩国,公务文件、交通标志、人名地名等都是韩、汉两种文字并用。在日本,大约2/3的手机可传输汉字短信,“年轻人为写短信努力学汉字。”日本一位教授说。

  1988年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选收常用汉字2500个,次常用汉字1000个,共3500字。而1981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常用汉字表》,选收汉字1945个。1972年韩国文教部颁布《教育用基础汉字》,选收汉字1800个。

  三国字表比较起来,韩语1800个基础汉字与中国现代汉语2500个常用字中字型完全相同者888字,繁简体对应者534字,字形构件和结构相同而笔画有旧体新体之分的196字,合计1618字,几乎占韩语基础汉字的90%。

  日语1945个常用汉字与中国现代汉语常用字中有1138个字完全相同,加上繁简、新旧笔画对应共有1724字相同,约占日语常用汉字的89%。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一个专家组,由古、现代汉语相关专业和通晓日韩语言的教授组成,开始着手编制字表。同时,韩国有关专家也开始着手编制。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案是800字,韩国方面形成的方案是500字,经过讨论,三方就800字达成共识,800字表将韩国方案中的500字以及74个备选字全部包括。

  当然,三国的汉字用法也有不同。日韩所用汉字中,一些字的使用频率和现代汉语也不同。专家介绍,由于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了”“这”等字在日韩很少用到,因此没有进入此次常用字表。比如“车站”的“站”,在现代汉语中频度排在582位,但是并不在日本常用汉字和韩国基础汉字的范围之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赵彤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站’是元代时从蒙古语中借来的,而相同的意义在日本和韩国仍然使用汉语中古时的‘驿’(驛,日本汉字‘駅’)。”

  加强汉字文化圈的影响力

  “800个常用汉字表是中日韩文化共通的象征,这一文化合作项目有望成为三国构建面向未来关系的驱动力之一。”日本京都大学校长松本纮说。

  “汉字不仅是儒家文化圈国家的过往记忆,更是当下邻国民众之间交往最直接的工具。”纪宝成说。

  有学者认为,汉字文明是东亚文明的母体,如今源于汉字文明的新生点继续成长,对于汉字文化圈国家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当纪宝成在会议中提出这一设想时,各国与会专家都认为,“这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事情”,“对东北亚将产生深远影响”。

  有趣的是,《中日韩共用常见八百汉字表草案》也是东北亚名人会多年来第一个实质性的具体成果。至今已经举办8届的东北亚名人会每年话题纷纷,只有这一个提议得到与会者的共同响应和一致认同。(本报记者 李玉兰)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