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深厚的文化积淀导致变革很难到来

2013年08月14日 10: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深圳中心书城

  深圳市委宣传部、社科联等单位举办的“社科知识大闯关”活动在蛇口花园城举行。  张耀波摄

  深圳义工情暖百岁老人

  读书月的读书漂流活动。  齐洁爽摄

  对防积淀成负担认识不足

  没看到过度依赖传统危害

  易导致文化重存量轻增量

  未重视后发地区文化赶超

  忽视文化积淀对创新压制

  难解释文化后来居上现象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积淀论一直主导着人们对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成果的判断。文化积淀论强调并尊重时间之于文化的重要意义。它认为,文化的进步是逐渐积累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类创造的文化由薄到厚、由单一性演变为多样性、由粗糙升华为精细。文化通过缓慢的积淀又反过来影响人类,使人类在文化的积淀中变得更加“有文化”。文化积淀论者极为重视时间刻度和文化的地域性。在特定地域内,时间刻度被小心翼翼地求证并珍视,也由此确定地域之间的文化优劣。

  而对于文化积淀少或长期远离历史上文化中心区域的边缘地带,积淀论者则充满着惋惜、遗憾甚或轻视。“没文化”、“文化沙漠”是从有学问的人到一般市民对这些地方的一致认识,即使这些地方由于某种机缘陡然勃兴或稳健崛起,这顶帽子也不会摘掉。

  1

  文化积淀确有特殊作用

  上述认识和态度不能说没有根据,文化积淀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确有特殊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文化积淀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文化遗产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应该极为珍视的无价财富,文化遗产见证一座城市的生命历程,维系城市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情感,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够薪火相传。作为创意城市理论之父,查尔斯·兰德利在谈到文化遗产与传统的力量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在瞬息万变中,我们何以会在昔日的建筑、艺术品、技艺、价值观与社会习俗里,寻得慰藉与启发。那是不是因为我们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要寻求稳定与乡土的根?文化遗产使我们与历史及共同的记忆相连,它让我们的存在感有所依归,并能提供洞见来源,以帮助我们面对未来。”查尔斯·兰德利在谈创意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作用,这说明文化积淀即便是在创意时代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遗产虽然并不一定能简单地兑换成等价的经济利益,但蕴藏着巨大力量。其经济收益也许是微薄的,但其文化效益十分明显。英国博物馆藏品有600万件,大多数博物馆采取自愿投币制度代替统一门票,这点很能看出管理者的长远目光。宽松的参观方式,吸引了每年六七百万的观众,博物馆成为城市的标志和骄傲,大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样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建筑本身及其收藏的所有艺术品,已经成为一个彰显亲民政府的公共空间,原本代表着奢华与贵族地位的象征品已经变身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精神。

  实际上,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不仅仅表现在其文化遗产之中,还存在于文化作为一个复杂整体所形成的传统之中。比如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中华文明的智慧始终处于相当的高度。可以说,这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源头上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体系,具有对社会、对人的本性深刻认识的深厚积累以及长时期的文明传承。又比如,欧洲特别是西欧诸国之所以能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欧洲中心论”之所以会出现并能够长期存在,也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没有达到的文化积淀。

  2

  文化积淀论为何市场广阔

  对文化积淀的崇拜有着广阔的市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对文化积淀的崇拜之所以大行其道,深层原因在于,文化与民族国家、宗教信仰和民族本质相关,具体如传统、宗教仪式、表达方式、信仰等,这些要素和成分使文化具有鲜明的“在地性”、“本土性”或“地域性”。文化被认为具有无上血脉,并深深扎根在其所生存的特殊土地之中。

  另一深层原因在于,文化中始终有一种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回跃”。按照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的逻辑,“技术—经济”体系的变革是直线型的,由于功利和利益原则,以“发明、淘汰和更新”为特点的“进步”是其中的含义。但是,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化会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波莱兹代替不了巴赫。新的音乐、绘画或诗章只能成为人类扩展的文化库存的一部分,丰富这一永久的储藏,以便其他人能够从中汲取养分,用新的风格重塑自己的艺术经验。丹尼尔·贝尔看到的是传统在保障文化生命力方面的作用,但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文化相对于经济和政治的变化,相对于技术、社会的进步来说,总是相对保守。

  在谈城市文化时,刘易斯·芒福德有过一段精彩的议论:“古往今来多少座城市又无一不是时间的产儿……设想,若离开了城市的丰富时间结构特性,城市自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逃脱那种‘唯有现在’的悲剧局面吗?如若没有城市在时间上的丰富性,城市就只能面临一种单调的未来,就只能听到历史上听过多次的单调节奏在未来的乏味重复。”刘易斯·芒福德这段话既生动又深刻。这里所讲的“时间”,指的就是文化积淀。

  基于文化积淀如此重要,一些人进而坚持认为,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积淀得越深厚,文化就越有重量,或者是对社会发展越有推动力量。

  不过,有几点值得我们追问:第一,城市在时间上的丰富性如何实现?是不是只能依赖时间的单维、单向和匀速的移动?第二,时间既是一种建构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解构的力量。文化积淀的作用是否也具有这种二重性?第三,在当今时空日益压缩、文化高度流动的新时代,文化积淀真有那么重要吗?

  文化积淀论的基本主张是:积淀在文化生成和文化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文化上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文化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依靠时间的力量;经济可以快速增长,文化只能慢慢积累。然而,仔细考究,这一理论并非无懈可击,其缺陷也是多方面的。

  3

  文化积淀论的六个缺陷

  文化积淀论的第一个缺陷在于,它没有认识到文化积淀也可能压制一些生动、活泼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历史上,中国社会迟缓发展的时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深厚的文化积淀导致的是:当历史需要变革时,变革很难到来,即使有变革,也往往会夭折。

  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解放思想、破除文化积淀的沉疴对于文化新生的意义。作为人类知识和文化史上流光溢彩的一个时代,文艺复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中世纪千年文化积淀是没有派生关系的。文艺复兴的衰落又从反面说明,文化积淀如果离开了文化的流动,其力量则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个缺陷在于,它不懂得文化是活的,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是要不断挑战传统界限,而不是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积淀的膜拜。一味强调文化积淀,会形成对传统的过度依赖,从而忽略文化的未来向度和创造力。

  查尔斯·兰德利在谈到文化遗产时说过一段话:文化遗产是以往创造力的总和,而维持社会运作,并促使它向前迈进,正是发挥创造力的成果。语言、法律、理论、价值观、知识等,文化的各层面在传递给下一代时,都需要重新加以评估……从历史的角度看,使城市命脉得以存续的,正是能挑战传统界限的创意。这提示我们,城市的命脉不在于遗产式的文化积淀,而在于代表着创意和创造力的文化流动。

  第三个缺陷在于,它过分倚重文化存量,忽略文化流动带来的增量。实际上,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不仅决定于存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增量。存量很多,没有增量,这个地方就没有什么活力。

  第四个缺陷在于,看不到文化的发生和进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可能性的。在前工业社会,地理空间的阻隔、文化交流的稀疏、文化变迁的悠长,使得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或者区域文化中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即便是在前工业社会的漫长人类文明史中,文化积淀论的解释效率也相当有限,因为一种文化或一种文明可以以一种突变的形式出现或消亡。

  文化发生和成长的特点与城市的生命过程相似,一个城市的文化兴盛,有时候并不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根据和理由。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文化上后发的城市或地区完全可以依托日益流动的资本、人流和文化资讯、文化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文化发展上的超越。

  第五个缺陷在于,文化积淀论建构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成就,并非像树木那样,扎根后就繁茂地生长。文化积淀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这并不是说文化本身被人类遗弃,而是时移世易,它转移或者变异而去,无论是古代的埃及文明、印度文明,还是希腊文明都一样。反而,文化在一些没有积淀的边缘地区兴起,这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第六个缺陷在于,它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文化积淀相对落后的城市或地区能够后来居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纽约。18世纪英国管治下的纽约用今天一些人的话来说,基本上是所谓的“文化沙漠”:教育不受重视,一切向钱看,文化人才缺乏,普通市民对文化生活不感兴趣……深圳和香港的情况与早期纽约的文化状况相似。按照文化积淀论的观点,很显然,这样的城市是文化积累不足、文化积淀浅薄的典型。

  4

  文化积淀论下的假象

  文化积淀论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也无法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和现实做出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文化积淀论会形成一种类似培根所说的“假象”。

  首先,文化积淀论会形成一种对文化流动性的集体无意识,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最悠长、最优秀、最高贵、最不可磨灭,这实际上是一种“种族假象”。其次,它会形成一种文化“自己的洞穴”,崇拜自己的权威,对异质文化充满成见,对文化的流动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一种“洞穴假象”。再次,它会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语言去解读信息,遮蔽文化的流动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假象”。最后,它还会通过各种教条、法则、意识形态等植入人心,导演一幕“深厚的积淀、高贵的传统、永远的中心”的故事,向“观众”灌输其中的感情、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无疑是一种“剧场假象”。

  这些假象会造成“酒越陈越香”的错觉,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自我中心,进而导致对文化流动的拒斥、对文化创新的漠视,严重妨害新文化的发生和成长。一味停留在文化积淀论上,很难在文化上提出创新的理念。

  鲜活的文化能够生长出好的东西、好的创意,仅仅把文化积淀作为城市“老本”而奉若神明,忽视城市文脉的延续、文化活力的创造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则会压抑创意,制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创新和思想的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深刻认识文化的本来意义和它的真正动力及规律,而不是沉浸在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中裹足不前。(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京生)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