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免费开放博物馆达上千家 多一些"享受博物馆"理念

2013年08月19日 15:59 来源:武汉晨报 参与互动(0)

  《中国青年报》报道,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000多家,年观众量1.2亿人次,其中青少年3500万人次。但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孩子去博物馆的次数仍然很少。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孩子可以说是在博物馆、图书馆里“泡”大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博物馆,因此应多一些“享受博物馆”的理念。

  所谓“享受博物馆”,是说博物馆仅停留在 “静物展示”、“古迹陈设”层面是不够的,还应让展品“活”起来、“走出去”,和人们完成积极的精神交流和互动;仅停留在呆板的说教层面是不够的,还应通过创意性的推介,让人们对博物馆无比钟情和留恋;仅满足于单一的展品收集、社会浏览等功能是不够的,还应让博物馆具有磁力,发挥更为完善、厚重的文化滋润功效。

  正因此,欧美国家提出了“享受博物馆”的理念,“要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呆着不走的地方。英国的伦敦自然博物馆,光卖玩具的就是一个大厅,观众看完展览,如果对恐龙感兴趣,就可以买一个恐龙玩具。在博物馆里,游客可以买到书,累了可以吃饭、休息,到处都有这样一种氛围,这是展览的延伸”。特别是博物馆也要想法吸引小观众。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考虑对儿童进行服务时,按照年龄把儿童分成了几段,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活动。

  当下,我们的博物馆总量、硬件,发展较快,可反映到“博物馆软件”上,经营观念、文化理念,还是未能和人文需要、反哺理念积极连接,未能释放和挖掘出积极的社会教育、文化教育功能。我们总是被动的“接待”,而缺乏主动积极的“服务出击”。花费巨资的博物馆成了事实上的“展览馆”,未能成为孩子的亲密精神伙伴。这是一种文化资源浪费和观念错位,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缺憾。(耿银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