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太庙燎炉琉璃瓦不同 因级别有差异

2013年08月21日 10: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供图/贾福林

  太庙西边的燎炉,过去一直被称作“黄砖”燎炉。1999年我在写太庙文物解说牌的时候,发现“黄砖”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所以没有沿用“黄砖”的说法,而是提出了“素白琉璃”的定义。但当时由于某种原因,在制成说明牌的时候,无法涂抹和修改,并没有采用这一定义。对此,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芥蒂。后来,我查阅了许多档案和历史资料,并亲自到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琉璃制品厂进行调查了解,终于找到了答案:太庙西侧明代燎炉的建筑构件,不是“黄砖”,而是素白琉璃。

  首先,在《元史·百官志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大都四窑场……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砖瓦,隶少府监,至元十三年置。”这段话的意思是:元代北京有四个窑场,有琉璃工匠和壮工三百多户,专门生产制造素白琉璃砖瓦,属于朝廷少府监管辖,设置于1276年。在这段官方的正史当中,不仅说明了元代北京琉璃瓦制造业的监制、规模和管辖关系,而且准确地使用了“素白琉璃砖瓦”的词汇。这强有力地说明,这一词汇是有历史来源和依据的,是一个标准的名称。

  其次,经过对琉璃瓦烧制材料的了解,可以找到更有力的实证。明代的《宛署杂记》记载:“对子槐山在县西五十里,山产甘子土,堪烧琉璃。”意思是说:在宛平县城往西50华里的地方,是对子槐山,山上出产甘子土(即坩子土),非常适宜烧造琉璃瓦。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坩子土,学名煤页岩,是煤层上面的一层还没有变质为煤的硬质黏土。京西盛产煤炭,同时不乏煤页岩。因此山上坩子土蕴含丰富,而且质量上乘。这是琉璃瓦生产的有利条件。

  制作琉璃瓦,要先把坩子土碾碎,反复过筛过箩,成为极细的粉末,然后和成软泥块,进行雕塑造型。坩子土是黑的,和成泥,变成凝重的黑色,雕塑造型后,进入窑中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以后,琉璃胎质变成白色,这就是素白琉璃。然后再施釉,第二次进窑烧制,由于使用不同的釉料,表面就变成黄、绿、蓝、紫、黑、褐等五颜六色,这就成为完成全部工序的成品琉璃瓦。所以,施釉则是琉璃瓦,不施釉就是素白琉璃。

  那么,太庙燎炉所使用的素白琉璃不就是半成品了吗?为什么要用半成品呢?

  有人说是建筑太庙的时候工匠疏忽大意,也有人说燎炉是后修的,那时候朝廷经济困难,没釉的便宜,所以凑合着用。这些都是传闻和笑谈,不足为证。真正的原因是建造太庙的时候故意而为之,是朝廷批准的,出于一种特殊的需要。

  原来,在太庙东配殿也有一个燎炉,这个燎炉是黄色琉璃瓦的。因为这边供奉的是王爷,而西配殿供奉的是大臣。大臣的级别要低于王爷,所以用琉璃瓦加以区分:王爷用黄琉璃瓦,大臣用素白琉璃瓦。由于素白琉璃瓦风吹日晒,年代久远,就变成了灰黄色,过去人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就俗称“黄砖”了。

  弄清了燎炉所用材料的身份,就别说是“砖”了,这样会大大地降低燎炉的政治身价。而素白琉璃虽然没有施釉,不会锃光瓦亮,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朴素之美,经历了近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挺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部损害,但主体良好,其朴素、其残缺,显示了更重要的审美价值。(贾福林 作者曾任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研究室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