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体》:战争是将每个生命置身于极端情境中

2013年08月23日 10: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人体》〔意〕保罗·乔尔达诺著 魏怡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6

  将阿富汗反恐战场的弥漫硝烟,设置成故事的讲述背景,是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人体》这部小说的精心构思。由此可见他的自信满满。因为这位80后的物理学博士所亲历阿富汗战场生活,仅仅只有十天。正如他在书的题记中所坦然承认的:“这部小说诞生于作者的想象。”

  写战争的作品,历来多半关注战场士兵的生存与死亡,抑或个人牺牲对整体的祭献意义——由此升华,进入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辨析、思考范畴。《人体》对如此描写战争的“轻车熟路”,有摒弃亦有因袭。它所因袭的,是描写人们在面临生死分界线的思绪,力求独辟蹊径。回忆,被指派为诱惑读者走入保罗·乔尔达诺所辟路径的导游。因为回忆最擅长吸附悬念,最能揭示人的心灵在精神世界游走的轨迹。《人体》中人物的回忆,已经被悔恨所浸染,例如军医埃吉托中尉、排长雷内准尉。

  埃吉托中尉、雷内准尉和他们的部下,是进入阿富汗战场与塔利班作战的一支意大利军队的成员。这些军官和士兵的战场生涯和入伍前的经历,组成了《人体》的故事情节。在战争死亡的威胁下,他们入伍前五花八门的往日生活片断,被作者牵扯着,寄身于个人的回忆中,进入阿富汗战场的硝烟里。

  作者描摹着往日平民生活对今天军人身份的纠缠和渗透,毫不忌讳暴露隐私:有的是尚未摆脱“恋母情结”的处男、有的曾充任与大自己好多岁的女性性交易的“牛郎”、有的痴迷与网络上“虚拟女性”谈情说爱、有的孱弱得不具士兵素质……这支军队中还有女兵:有同性恋者之嫌的赞皮耶里、行踪诡秘似乎身负特殊使命的伊蕾娜。

  对这支冠名为“阿尔卑斯山地狙击兵”的意大利军队与塔利班的交火,小说的行文可谓简练,毫无拖泥带水的冗长。即便是一个排二十七名士兵中有五人丧命的战场上残酷的三分钟,《人体》的表述也是以场面勾勒为主。事实上,描摹那个场景并非小说作者的强项。该书浓墨重彩之处,依然是人物生存状态之孤独。这可以视作保罗·乔尔达诺扬长避短的讨巧之举。或许,自从《质数的孤独》如同黑马,成为畅销书后,他自认为书写人生的孤独感觉,是自己的“独门暗器”。况且,将生活对人生的砥砺,镶嵌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中,如此描写人生的孤独之质地,有望异常璀璨。

  在《人体》的结尾,被悔恨摩挲的回忆,又荷载着杀戮和伤亡的重负,贴身紧逼着战场生还的人,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那种回忆有如冤魂附身。埃吉托中尉、雷内准尉两人战场生还后的行踪,是《人体》的华彩乐章。从阿富汗回到意大利后,埃吉托因那残酷的三分钟里一个负伤致残的士兵而内疚。雷内之悔恨更甚,因为那五人丧命是装甲车被地雷炸毁所致,雷内原本是应该坐在那装甲车中的,他运用排长权力做了临时的更改,于是,代替他坐入那装甲车的士兵坎波雷西成了他的替死鬼。

  平心而论,《人体》的情节线索明确交代,埃吉托的内疚、雷内的临时更改,都事出有因。埃吉托、雷内完全可以寻找理由解释,从而摆脱那回忆之紧逼。然而,他们却没有作如此的“合理规避”。与其说这是小说的思辨未能跳脱西方文学作品忏悔、赎罪的哲理框架,不如说是作者将故事背景设置为战争场景的匠心独运更贴切。

  在人生之旅途的众多考验中,直面死亡的战争是将每个生命置身于一个极端情境中。生存者面对同伴生命的丧失,他的思维如同一个溃烂的伤口,不时会被回忆撕扯着,无法愈合。由此,《人体》继续表述世人生存状态之孤独。这小说的华彩乐章,就这样余韵袅袅。

  关于这场战争的正义与否,《人体》仿佛无意深究,可又有所思考。小说中,这支“阿尔卑斯山地狙击兵”的指挥官,在向上级汇报这次战地行动的伤亡时,就这么说:“他们只是一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小伙子,他们丧命是犯了一个错误,我派他们前往那个地方同样是个错误……我们都有罪。”或许,这个意犹未尽的结论,是为了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陈增爵)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