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大学生读《弟子规》:应读出深刻洞见

2013年08月23日 16:35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上周,中山大学2013级新生报到。今年校方首次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间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但前天,中大哲学系知名教授袁伟时发表评论《中山大学的新“笑剧”》,提出尖锐批评,引发网友争论。(8月20日《羊城晚报》)

  阅读传统典籍,守旧而求新,明辨而行仁,这是最需重视的教养,然而这又是现在最为人们所忽视的一点,无论何时读这些传统读本,都不会是“过时”的,更不是有害大学生思想精神的“毒物”。今年中山大学首次要求入学新生到学校报到时,需要提交暑假期间本人阅读《弟子规》的经历和感想。未料,一纸“‘悦’读感”竟击起社会千层浪。持反对意见的教授以为《弟子规》这种传统经典是“正是应该抛弃的为人处世与治学的旧答案”,大学生还去学习无异于是“齐声颂扬腐朽”,但是,如果仅认为今天读传统经典有悖于大学生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培养的话,那才真是可悲的“笑剧”。

  “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史学大家钱穆先生这番激人深思的自白,在余英时先生看来,正是道出了其基本立场是要吸收西方新的文化而不失故我的认同。很多人以为新时代就是要接受新学,而所谓新学就是惟西方系列阐述自由平等思想的著作独尊。摒弃传统故学,接受西方思想,方是大学现代教育的表现。殊不知,一生为故国招魂的传统文化坚守者钱穆先生尚是如此中西思想兼学,而“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的陈寅恪先生亦是如此。书本是死的,读古书也好,读西著也罢,关键要看今日学生究竟如何读。能观照时代从这本薄薄的仅有1080个字的《弟子规》中读出深刻洞见,读出教养见解,才是21世纪大学生的本色。

  不可否认,《弟子规》的文字一般,确实通俗得很,里面像“亲有疾,药先尝”此类孝念观点又过分了。假如要奉《弟子规》为传统文化典籍的圭臬,那还是不行的,其内容或思想远未达到称得上精华的分量。但也并不表示《弟子规》就不可读,因为其书内容正是采用《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小学》中的文义编纂而成,有教人洒扫应对、进退之礼,以及处事待人的基本见解等。这就符合了传统经典中有礼有范的古典素养的诉求。对于孩童而言,《弟子规》适宜当做启蒙的识字课本。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意义当然就不是这个普通的识字要求了。“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在诚信遍地弃丢的今天,对于大学生更是重要的警醒;“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也是毫不过时的读书心得;而在礼仪方面,比如“称尊长,勿呼名”等,也总是能找到时代氛围与人的言行举止的契合点。或者说,传统典籍所提供的意义,究其核心,实是一个“敬”字,敬父母,敬自己,敬他人,敬社会。只有“德辉动于内”,才能“理发诸外”。明白这一点,距离拥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大学之魂也就渐行渐近了,又岂会将自身的独立批判精神拘囿于一本《弟子规》!(魏沛娜)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