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细微之处见文明真谛

2013年09月04日 08:25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罗晓星

  昨日两则有关残疾人群体的新闻,笔者看罢颇为感慨。一是《深圳晚报》的记者到当地西乡客运站的门前实地体验了一把走盲道的滋味。不到300米的距离,有7处用黄色油漆像打“补丁”一样刷出来的盲道,其中有的甚至就在平滑的路面上刷出,敷衍了事。二是《燕赵都市报》报道,河北白洋淀旅游码头为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设立了“中性卫生间”,却因为缺少必要介绍,导致游客普遍拒绝,大部分“中性卫生间”被空置浪费。

  这让笔者想起了以前在网上很火的一组图片,拍摄了各地盲道中的“奇葩”。有的地方不知是出于美观考虑,还是设计图纸出了错,竟把盲道修成了Z字形。当然,能让盲人平安到达目的地,也算是设计者的功德一件。最怕的还是那些缺德的障碍物,如闹市区盲道上随意停放的“僵尸车”,盲道尽头的垃圾桶、电话亭、花坛,甚至是没了井盖的下水道,就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了。

  大量荒废的城市盲道被侵占的现象并非一天而成,而各地无障碍设施长期“无人问津”的事例也不胜枚举。难道这一类的基础设施建设真的是多此一举吗?非也!目前我国约有8300万残疾人,其中盲人就超过500万。也就是说,每18个中国人里面,可能就有一人的出行有赖于城市的无障碍设施。但现实是,残疾人极少出入公共场所。可以说,这已成为一种“中国式尴尬”,它给了还奢侈地享有健康的人们一记耳光。对残疾人异样的目光顶多是让他们不想出门,而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中缺乏诚意、偷工减料,才真正令他们不能出门。

  孟子曾描绘他理想中的社会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的大同小康思想一脉相承。及至现代社会,道德对人的要求也已从尊老爱幼,延伸到了关爱外延更广的困难群体。保险体系的建立健全,更是用制度将早已确立的“众帮少、强扶弱”的社会默契加以夯实。在这种情况下,为占人口少数的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支持,是文明对城市的具体要求。

  然而,城市管理者们如果是为了各种“达标”“评比”才匆忙打造无障碍设施,场面上热热闹闹,实际却冷冷清清,那所谓的对困难群体的关怀,就只是躺在政绩报告里的一堆没有温度的数字。真正的文明,是于小节之中见大德,于细微之处见真章。

  白洋淀的“中性卫生间”,能否增设一块适用范围的温馨提示,别让人仅从名字就误以为是“中性人才能使用的卫生间”;对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的权利,能否及早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而非语焉不详地用一条毫无说服力的规定一笔带过,别让导盲犬“珍妮”和它的主人再被北京地铁拒绝;公交车司机能否为每一个残疾人躬身放下无障碍通道,并在帮助其坐稳扶好后再启动汽车,而非对在站台上挥舞残疾证的人视而不见、呼啸而过……

  用心去完善每一个无障碍规划的细节,不仅仅是排除残疾人群体出行路上的“地雷”,更需移除他们内心深处的“路障”。所有人都卸下心防快乐出行时的微笑,才是这个城市最靓的文明符号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