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徐州窑湾古镇百年邮局仍在运营 清朝末年设立

2013年09月07日 08:43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窑湾邮局现存的当年老邮筒和老牌匾。

  当年大清邮差工作场景。

  徐州新沂市窑湾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是一座千余岁“高龄”的水乡古镇,更因其连接南北交通汇聚天下商贾,素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苏北小上海”之称。却少有人知,在新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依稀记载着在这座古镇深处,竟有一座历史近百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邮信业发展演变的老邮局,至今仍屹立运营。

  清朝末年

  设立 窑湾邮信业最早开始于“民营企业”

  “创始人”雇用私人船只,往返水路传递信件和包裹

  走进这座大半已算作邮信业历史展厅的“窑湾邮局”,入眼可见一座铜像。简介中“叶竹三”的名字非常醒目。正是此人,开创了窑湾邮信的历史。

  “清朝末年,随着漕运转海和近代通讯交通的兴起,运河、沂河古道开始风光不再,古老的传统邮驿也日渐衰落,民信局便应运而生。”新沂市人大副主任陈广德生长于窑湾,同时也是知名诗人和文史学者的他告诉记者,民信局大都设在水路交通两便,商业繁盛,人口密集之地。大运河从窑湾穿城而过,是苏北当时主要交通干道,故窑湾设立民信局较早。

  据史料显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窑湾商人叶竹三率先在窑湾西大街开设了“徐天顺民信分局”,至此窑湾有了同外埠沟通的民间通信机构。

  在陈广德的讲述中,叶竹三是一个十分精明、很有经营头脑的人。“他发现经营民间信局这种商机,既能得到信资,又可得到赏银,是一项本小利大,只赚不赔的生意,于是民信业在窑湾的先河一蹴而就。”

  随着徐天顺民信生意日隆,叶竹三雇用私人船只,往返水路传递信件和包裹,这些船只在当时被称为“窑湾民信班船”。“船形多为两头尖翘,中间宽大的木帆船,载重量均不超过十吨,每船有船夫五至七人不等。”陈广德说,自民信班船启运,窑湾至宿迁、窑湾至滩上、窑湾至台儿庄的邮船在桨声灯影中定时往返。

  记者在“窑湾邮局”内看到了当年的“信舟”图片,“每条信船船夫会被发给带有‘信’字马甲一件,班船船尾后梢都插有一面印有‘信’字三角杏黄小旗一面,船行遇关卡,不受搜查或抓差,故有‘乱世安全船线’之说。”

  扩展 1903年,官方窑湾邮政局建立

  清朝邮政建立后发展快速,分支机构也迅速增加

  “众兴和窑湾的信柜,已改为内地邮政代办处,陈通明被任命为众兴代办,月薪4元;钱有度被任命为窑湾代办,每月3元。从3月29日开始。”

  这是《清末镇江邮界总局档案摘译汇编》中,对1903年大清窑湾邮政局建立的文字记载。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正式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开办大清邮政官局,至此,大清邮政建立。同年4月9日大清镇江邮政总局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次年,镇江总局即逐步向周围及运河沿线发展邮政业务,建立分支邮政机构。1899年6月28日,向北在宿迁设二等邮局,在窑湾设立信柜(引自《镇江邮区1899年成立宿迁邮政局批复》),同年7月在山东台儿庄设立邮政分局,从而形成沿运河的干线邮路,取代了传统的驿站和民办信局,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大清窑湾邮政局的肇始,经历了邮政信柜、邮政代办处等级发展过程。邮政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呈现出日新月异不断攀升的状况。其在邮政行业中等级也不断地晋升,在创立同年一跃从代办处升格为三等邮局,乙类汇兑局,并首设局辖官湖、滩上邮政代办处,形成徐州府东部地区邮政中枢。

  竞争 窑湾成隐于乡镇的“区域级”邮局

  官方邮政资费下调、管理加强,民营邮信衰落

  藏于“窑湾邮局”的一份光绪三十二年《大清通邮汇编》记载:“徐州府:宿迁、睢宁、窑湾”。可见,徐州府当时所辖分局有三,其中前两局都是县级局,唯独窑湾是一个区域性邮政局,“可见当年窑湾的经济地位之高,邮政事业之发达。”

  陈广德告诉记者,此时邮政业务上主要办理信函、明信片、挂号、汇兑、包裹等各类函件。为了同当时民信局竞争邮件,邮政局邮政资费不断下调,来挤压民信局。从原四分一封平信降为一分,本埠降至半分,以银元分钱为计算单位。

  随着大清邮政官局正式开办,逐渐形成了民信局与驿站、邮局并存的形式,然而官办的邮政一开始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利用政府干预和加强经营管理手段,挤压民信局,使民信业逐渐衰弱萎缩。

  于是,上文提及的天顺民信局,也终于在几经波折之后,抵挡不住近代兴起的邮政冲击,一朝雨打风吹去。

  民国年间

  交通便捷,窑湾邮局升为“二等”

  增办快递等业务,邮差薪水每月6美元

  民国24年(1935年)苏皖邮区(江苏邮务管理局)根据交通部的通令,取缔民信局,后者正式结束了它辉煌的历史。

  而在此之前,窑湾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先后增办保险信函、快递等业务。由于业务范围不断地拓展,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加之窑湾地处徐海之间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两便,自然成了重要邮路上邮件交换点。

  1912年10月2日,窑湾邮局正式向上级局——镇江总局提交了晋升二等等级局的报告。一个月后,也就是11月5日,镇江总局邮务总办英国人沙木罗浮(Schanmloffel·E·A)署名签发批复,正式下达给时任窑湾邮政局局长钱正元。

  从批复的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窑湾邮政局发展轨迹及当时所开办的业务范围、邮件传递路线、业务收支分配指标等相关不为人知的信息,就连时任窑湾邮政局局长钱正元每月薪水(12美元)和邮差薪水(6美元),都作详细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时民营信局已被迫退出了邮路,而航行在运河上的那些邮船却没有“失业”,船家都另寻主家,随后都被“中华邮政”窑湾邮局所雇用,继续航行在这条邮路上传递邮件。

  在新沂市档案馆,记者看到了一份民国时期窑湾邮船通行执照——“为发给执事照得局寄递内河一带邮件必须雇用民船以资转运惟该船一经承寄邮政官局公件即负有按时达到之责任诚恐沿途关津局卡或军警人等不辨虚实多所盤诘既碍该船程期复延公众邮寄至多不便合行发给执照以为证据须知邮船关系各界交通自不能片时延宕惟该船户倘带有客货等项仍應逢关报税遇卡抽釐如有偷漏等弊均归该船主自受其咎邮局概不过问以重要公而杜假冒须至执照者……”

  这份通篇没有标点符号的“执照”是发给窑湾船主李广才的。陈广德告诉记者,“既是船主身份证明,也是接运邮件的凭证,还是一份航运通行证。”

  解放后

  除供人游览,老邮局仍在运转

  邮政转变为融合物流、金融等服务的综合体

  1948年11月,窑湾解放,新政府全面接管了中华邮政窑湾邮政局,至此窑湾结束了中华邮政的历史。

  1949年5月,窑湾邮政局进入了人民邮政新的历史时期,新组建的窑湾三等邮局,直属淮阴邮政局领导,先后恢复了各类邮政业务;1952年2月10日,窑湾邮局划归邮电部新安镇邮电局管辖,11月改为窑湾邮政营业处。1955年12月,改窑湾邮政营业处为邮电支局,隶属新沂邮电局领导。

  80年代以后,窑湾邮局新建三层邮政大楼,大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新的邮电设备不断增加,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业务经营范围扩大,先后开办特快专递、邮政储蓄等业务。1993年中继传输全部光缆化,全镇区实现数字化通信——自动电话。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窑湾邮政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送信、寄包裹”的传统邮政,而成功转变为融现代物流、商业邮务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实体。

  而那座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的“窑湾邮局”,除了让每日络绎不绝的游客观览其间,缅念一隅、一地乃至一国的邮业发展历史,更至今发挥着它作为一个邮局的功效——当地的居民可以在这里办理包括寄取信件等日常邮递业务,或如记者般买一张明信片,将它投入千年老镇中、百年老邮局前那个同时代的邮筒内,寄给自己的“未来”。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