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中国纪录片大片时代还需3到5年

2013年09月11日 09:32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人们惊呼,中国纪录片也能有如此大的市场、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在此之后,《货币》《京剧》等一系列优秀纪录片的推出,在社会上掀起一次次的收视与讨论热潮。大投入、大制作、高水准、高回报的纪录片,一改“不能谈收视、不能谈钱”的半公益项目形象,仿佛为业界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纪录片进入商业化大片时代的希望。今年7月17日至19日,由央视纪录频道发起的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播出联盟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纪录片行业从此进入联盟时代。那么,中国纪录片进入大片时代之路还会远吗?

  纪录片商业市场无完整链条

  进入大片时代还需3至5年

  据统计,央视纪录频道的广告收益由2011年成立之初的3600万,到今年有望突破5亿,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让人们对中国纪录片市场有了更多期许。然而,在采访中,面对记者“中国纪录片能否进入大片时代”的疑问,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开门见山地说:还得等3至5年,如果纪录片市场盲目迈进大投入、大回报、大风险的所谓大片时代,就会引发混乱。没有健全有序的市场,没有高素质和具备契约意识的人才,进入这样的时代,对纪录片产业是一个毁灭性的灾难。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大片时代的前提是完善的商业化运作,而中国纪录片商业化运作的前提有三:1.具有完善的市场和完整产业化流程;2.具有市场化的规则和标准;3.中国纪录片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遵守市场规则。以上三方面都不完善,都有问题。市场无完整链条,市场投入不够,规则和标准也不具备,价格往往是随行就市,最欠缺的就是纪录片从业者的诚信和市场契约意识。要改变这些状况,就要参照借鉴国际成熟经验,逐步扭转局面。

  刘文建议,可以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国家设有纪录片专项基金,每年拿出项目招标,鼓励社会制作公司参与制作,给他们更多机会。这样的政策会鼓励国产优秀纪录片诞生,从而提升这些优秀片子的价格,让制作人也有相应的利益回报。

  对于为什么要成立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播出联盟,刘文解释,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对纪录片事业的扶持和推动,明确提出了“繁荣创作、扩大播出、培育市场、完善管理、加快走出去”等一系列战略发展方向。作为行业的引领者,央视纪录频道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在三个方面推动了纪录片行业的显著变化:第一个变化,央视纪录频道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做热了平台、做大了市场,成为了电视业界和传媒学界研究的课题;第二个变化,央视纪录频道成为国际纪录片界代表亚洲的重要一极;第三个变化,纪录片制作的社会化生产大平台已经形成。纪录片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创作难度大,仅仅依靠电视台自身力量无疑难以形成规模,满足不了频道的播出需求,而通过社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形成产业链,是当前国际通行的纪录片生产模式。以上三个变化,充分说明了中国纪录片市场巨大的需求空间与可观前景。所以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平台,可以聚集和鼓励更多的资源加入中国纪录片的制作中来,并且让这些优秀纪录片可以更加便捷地走入市场、登上荧屏。

  优秀纪录片需有真实的好故事

  生活时代气息浓才能吸引观众

  《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京剧》等等一系列热映的纪录片,在一般人看来,无论题材、框架、拍摄手法都有很大差异,却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那么什么样的纪录片才称得上是优秀呢?

  在刘文看来,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可以从题材、表达、专业品质三方面来考量。好题材大多是受到国际观众普遍关注的,采用国际化的、新颖的表达手法,这会引发观众兴趣,而专业品质则与视听感受相关。目前,中高端观众对于好的纪录片是有渴求的。然而,纪录片的供给不足确实存在。

  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通过对纪录频道收视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优秀纪录片”的要素:从我们频道开播以来,我们的观众构成体现在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一个是以中高收入为主的中年观众居多;第二是学历以高中、大学为主;第三大多数为男性观众,城市观众多于乡村观众。根据CTR公司提供的2012年纪录频道的年度盘点报告,目前纪录频道的受众对纪录片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对真实性这一单一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项就是对故事的需求成为核心的需求,就是观众现在越来越喜欢看一些好的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故事、有好的表达很重要;第二对纪录片的类型有了更多的需求,对历史档案、自然地理和文化类的纪录片偏好最强,对科技类、社会技术类等其他类型的纪录片需求有所增加;第三就是观众喜爱与百姓生活贴近、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纪录片,这一点非常重要;第四与知识性、科普性相比更注重纪录片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第五更注重纪录片的配乐、旁白等元素的品质。通过CTR的观众调查,我们发现,故事始终是观众喜欢的核心所在,没有好的故事的纪录片很难被观众喜爱。

  随着中国纪录片品质的提高,一些优秀纪录片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走出国门,那么国内外观众在纪录片题材、角度等喜好上有哪些不同,会否影响制作者的制作方向?

  对于中外观众的需求差异,刘文坦言,在表达和专业品质上的要求不同,题材也有文化差异。中国人比较关注中国题材,其次才是国际题材;外国人对于文化传播存在障碍的题材,就不会太感兴趣。要想让我们的纪录片走出去,创作者要选择国际普遍感兴趣的题材,选择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这些进军海外的纪录片,其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是采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制作的纪录片,在题材上也比较容易激发海外观众的兴趣。

  “自媒体”纪录片强势来袭

  行业标准和规范呼之欲出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制作、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一些由个人或者业余爱好者团队拍摄的纪实短片也屡见网络。这会否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影响?

  对此刘文觉得,这是特别好的现象,纪录片不只是高端团队才能拍,人人都可成为记录者。这些人可能会成为专业人才,他们的选材也有可能发展为大制作。这些作品富有创意,接地气,蕴含着个人独特的思考。从纪录片本质上来讲,原则上没有门槛,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吸引人,有感染力的,不论怎么拍,只要视听无障碍,都是可以的。至于技巧设备相对内容来说,都是次要因素。它必将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影响,因为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然而,纪录片毕竟不同于一般影视作品,除了可看性、欣赏性、娱乐性以外,它对真实性、历史性等要求很高。如何对纪录片的质量进行把控呢?刘文透露,面对中国纪录片提速发展的大背景,如何加速推动纪录片市场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确立,是纪录频道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播出联盟成立后的工作重点。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探讨和内部实践,确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QS体系——纪录频道节目质量控制体系。按照节目质量控制体系要求,我们会从每一个节目的立项、制作、宣传、编播的各个环节严格把控节目质量,并由此建立详尽的节目档案。这一管控体系目前已经在我们购买、委托制作、联合制作的所有节目中执行。

  此外,为了让中国纪录片力量更快地在国际上立稳脚跟,纪录频道已陆续启动了以“联合摄制”为主,涵盖了多种合作形式的16部、七十余小时的国际纪录片项目,探索形成了中外纪录片合作的多种新模式。其中主要有:“参与投资、外方制作”合作模式,如纪录频道与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摄制的《生命的奇迹》、《非洲》,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GC)联合摄制的《秘境中国之天坑》等;“共同投资、共派团队”合作模式,如《中韩建交20周年纪录片系列》、《来自澳大利亚的故事》等;“我方项目、邀请团队”合作模式,如纪录片《云与梦之间》邀请英国纪录片导演菲尔·阿格兰及团队承制、《发现肯尼亚》邀请国际顶尖水下摄影团队参与、《大黄山》邀请奥地利航拍团队参与。在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中,中国纪录片力量正以参与投资的方式,让中国价值观日益影响着国际纪录片界的创作。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