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亲历者讲述毛主席印象:主席的手很大 非常魁梧

2013年09月16日 08:30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葛保富展示与毛主席的珍贵合影

筱毅

大桥公园展厅内的毛主席塑像

南化西厂门处的毛主席塑像  现代快报记者 徐洋 摄

十月村的毛主席塑像

  两周前,《发现》周刊推出了“大厂是什么厂”的报道。其中,摄于南化公司门前的一尊毛主席像引起了读者俞先生的关注。“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是不是可以寻访一下南京城内的几座毛主席像?这也是对他的一种纪念。”由此,我们踏上寻访之旅,在找寻塑像和历史见证人的过程中,和那个火红的年代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通讯员 唐俊丽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摄(除署名图片外)

  寻访地1

  十月村

  提到十月村,上了年纪的南京人都知道这里因为毛主席曾经视察过而出名。而十月村最有名的,就是那尊“毛泽东挥手像”。关于这尊毛主席像的故事要从1956年说起。那时,十月村的名字还叫太平村,是十月合作社下属的一个村庄。

  亲历者讲述

  和毛主席握手,他的手一把抓不过来

  葛保富今年82岁,“我永远也忘不了1956年1月11号!”那一天,他见到了毛主席!那时,葛保富是尧辰乡的团支部书记,而十月合作社是尧辰乡管辖的一个合作社。

  葛保富回忆说,那天上午9点多钟,他在乡政府开会,一个紧急电话打过来:中央有重要人物来。是谁?没人知道。从乡政府出来,经过尧化门街时,葛保富看到了车队,“一共有十几辆车,第六辆车的窗帘是拉开的!”当年只有25岁的葛保富没见过毛主席,但通过车窗看到车里的人“长得跟我们家挂的毛主席像一样,下巴上还有一颗痣”。

  等葛保富回过神来,车队已经开动了,他索性跟着跑。毛主席的车子从尧化门到太平村必须走大路,他抄小路跑。等他气喘吁吁跑到村上,听说毛主席已经走了两户农家,关心合作社的生活如何。

  “毛主席又去看了冬学(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扫盲班),看到那里条件艰苦大家坚持学习,主席表扬大家懂得勤俭节约……”

  眼看主席准备走了,葛保富十分不舍,挤过人群走到了主席身边。“主席,我为了看你从尧化门跑来。”见到眼前这个年轻人,毛主席关切地询问:“干什么工作的?多大了?”葛保富一一作答。“年轻啊!好好干,过两年再来看你们。”毛主席说的每一句话,时隔半个多世纪,葛保富还都记得清清楚楚。”

  离别时,毛主席伸出手来,要跟葛保富握手。葛保富模拟着当时的场景,兴奋地说:“主席的手很大,我握他的手一把都抓不过来,主席的。”那一刻,随行记者吕厚民用相机定格下这个瞬间:主席亲切地望着葛保富,手已经伸出,葛保富满脸惊喜,手还没有来得及抬起,村主任、党支部书记和区里面的领导围在一起,站在主席身边的是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

  不久后,吕厚民把这张珍贵的照片冲洗了几张寄到了合作社,葛保富留下了其中一张,珍藏至今。

  艺术家无偿帮助村民建主席像

  1967年,十月公社(1958年十月合作社改为十月人民公社十月大队)的村民们自掏腰包,在报纸向社会征集,要画一幅主席到十月村视察的像。高级工艺美术师朱至耀和他的同事看到这条消息后,骑自行车直奔十月公社。与公社主任商量后,大家一致认为改画像为塑像更具有长久的纪念意义。

  为了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他们住在了当地农户家中。朱至耀他们几乎走访了所有的农户,也看遍了毛主席到过的所有地方。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塑像终于完成。

  “塑像原来的位置就在十月村村后,建成的时候,村里开了庆祝大会,每个人都发了一枚纪念章。”葛保富回忆着。“十月人民公社”也因此成了有名的“红色圣地”。

  如今,村子早已经拆除,居民也纷纷搬迁,但毛泽东塑像坐落的一个小广场被保留了下来。汽车行驶在栖霞大道时,远远就能看见塑像,当年弯曲的小道已经变成了现在宽阔的栖霞大道。

  一路前行,毛主席“指点江山”的塑像渐渐清晰……塑像下有个花篮静静伫立,虽然周遭已经荒芜,但这个地方,在人们心里,一直鲜艳如初。

  寻访地2

  长江大桥公园

  长江大桥,是每个南京人心里自豪的地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位于大桥南堡的大桥公园内有一尊毛主席塑像。这尊毛主席像又是出自谁人之手呢?

  亲历者讲述

  石膏像由三部分拼接,浇铸工人要审查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前,一个在南京市美术公司工作的青年,没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和大桥紧紧相连。

  那个青年名叫筱毅,如今已是78岁的老者,算是南京解放后的第一代广告人。大桥通车那年,筱毅在南京市美术公司工作,当时公司要分担南京市的政治文化宣传和设计工作,在大桥通车前两三个月,接到了负责通车典礼和南堡展厅的设计工作。平日里工作表现突出的筱毅被任命负责这次典礼的总体设计。

  据筱毅回忆,大桥管理处给他提了几个要求:典礼要隆重又不失庄重,要气派庄严,又要朴素大方。而展厅,为了供后人参观,进门要放一座毛主席石膏像。筱毅去现场测量,发现必须要有6米多高的石像才能显出那份气势和庄严来。

  后来,筱毅打听到在北京美术公司有一个这样的模型,立刻赶赴北京,但到了北京听说模型被郑州公司借去了,筱毅又赶去郑州。到了那儿才发现模型太大太沉了,必须得用火车运回。筱毅赶紧跟铁道部门联系,请他们专门安排一节车厢来运模型。最后他“护送”模型回到了南京。

  塑像看上去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是由三部分拼接而成。“分成头部到胸部,胸部到臀部,臀部以下三部分。”浇铸石膏像的工作前后经历半个月,五六个人一起参与,参加浇铸的工人要经过审查,首先要成分好,另外技术还要精湛。

  “等石膏像的三个部分浇铸成功以后,再运到展厅内安装。安装就两三个人,一定要考虑安全,不能出任何差错。”筱毅说,当时他们在展厅内搭了脚手架,将石膏像的三部分焊接,花了三四天时间,“两条接缝处要格外注意,小心地进行修补,一点也看不出接缝!”

  45年过去了,当年筱毅他们付出心血浇铸的主席像依然完好无缺地屹立在展厅之中,这让筱毅充满了自豪感。来往于此的市民、游人,进了展厅,仰望毛主席,再看看塑像的两侧保留着这样的标语:“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享受着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

  寻访地3

  南化公司

  南化(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西厂门进门处的那尊毛主席塑像,仿佛时代的缩影一般,见证着大厂的历史。上一次寻访时,正值午间下班,工人们从毛主席像前走过,画面温暖而怀旧。这尊塑像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

  亲历者讲述

  为了做泥塑

  拉回惠山泥送到南钢厂搅拌

  上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塑造毛主席塑像的热潮。南化职工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于是建毛主席塑像成了厂里的头等大事。

  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徐应厚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他曾创作过一幅反映知青上山下乡的巨幅宣传画《广阔天地炼红心》反响很大,因此被当时的革委会选为塑像制作的主要负责人。

  为了能塑造出形象完美的毛主席塑像,徐应厚与其他制作人员多次到上海、无锡、杭州等地取经,拍了不少各地的毛主席塑像照片,并带回了各地的宝贵资料,随后做出许多不同形态的毛主席宝像泥塑,再做成石膏像送交审查。最终,各方一致推选身穿军大衣、左手拿带五角星的军帽、右手作挥手姿势的毛主席像,塑像的高度定为12.26米,数字为毛主席的生日。

  1968年年底,一场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在公司大礼堂举行。徐应厚代表制作组十几个人在大会上表了决心。

  几年前,徐应厚曾经回忆过艰辛的制作过程:“第一个步骤是制模。制模之前要先做泥塑。我们从无锡惠山泥人厂(当时厂名东方红)购回惠山泥后,立刻拉到南京钢铁厂搅拌均匀……泥塑做好之后开始翻模。我们先在泥塑表面涂上蜡,依靠蜡的光滑性确保外模能任意取下来。随后,我们连续作业,用石膏、水泥配以钢筋,一层一层地分段涂到泥塑上做成外模。外模做好后不能马上拆模,要保持湿度一段时间以确保外模的质量。外模全部拆下后还要经过认真细致的修模来保证外模的完美无瑕。”

  这尊毛主席塑像所用色彩借鉴的正是当时新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雕塑的粉红颜色,配料试验经过很多波折终于调出了满意的色彩。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毛主席像浇灌完成。

  1969年12月26日,毛主席76周岁生日时,南化举行了隆重的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那情景胜似过年,是徐应厚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