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文社现办公楼明年拆除 读者呼吁留下文化地标

2013年09月16日 09:4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位于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现办公楼,计划于明年拆除重建。本报记者 王国强摄

  “朝内166”,这个门牌号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这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所在地,《鲁迅全集》、《围城》、《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哈利·波特》……数不清的优秀文学书籍曾在这里诞生。如今,这里又有了一个特殊的意义,由人文社主办的“朝内166”文学公益系列讲座,于前天下午在人文社的老楼正式开讲,吸引了大批文学青年前来“朝圣”。

  聚会

  人文社开讲文学“公开课”

  此次讲座在人文社老旧的办公楼上举行。楼内楼梯、墙壁上的油漆都已斑驳,毛笔字手书的“资料室”几个字还在。就是这个被时间刻下深深印迹的地方,竟然吸引了一大批文学青年。距离讲座时间还有一个小时,能够容纳150人的老会议室里就已经座无虚席,门外还有人正陆续赶来。据楼下的保安说,第一位听众一早八点多就来占座了。

  当天讲座的主题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和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请来的主讲人则是著名外国文学专家、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或许是由于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正在上演,这次讲座刚好和大家的兴趣点不谋而合,每个人听得都非常专心。

  看到这样的场面,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颇感意外:“今天最高温度31摄氏度,我们这个场地的温度也够高的,没想到这么多青年朋友能来。”他一再向站着听讲的听众道歉,“我们准备得有点儿不足,太仓促了。”管士光说,人文社虽然是一个出版机构,同时也希望能够办成一个文学机构,因此决定面向公众开办公益讲座,邀请国内最好的专家,讲解古今中外最好的作家和作品,在喧嚣的俗世里,用纯净的文学来宁静心灵,让美永存。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也能收获这份心灵的享受,人文社此次还请来了专业摄像,对讲座全程进行拍摄。随后,这些视频将以网络公开课的形式,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分享。

  告别

  “高龄”老楼明年将被拆除

  其实,“朝内166”公益讲座选定在这座老楼开讲,被大家称为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坐落于“朝内166”现址的这座办公楼,是1958年建成的,作为人文社赖以栖身半个多世纪的所在地,这里的设施条件显然已不能满足办公需求。按照计划,这座“高龄”老楼将于明年拆除,而新楼已经完成设计,将在原址进行重建。

  对于这座老楼,无论是读者还是人文社的老员工,心中都有很多不舍之情。

  正如人文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王培元所说:“行在空荡荡的楼道之中,独坐于北窗下静悄悄的办公室里,有时似乎觉得冯雪峰、聂绀弩、楼适夷、孟超、林辰、韦君宜、严文井、秦兆阳、蒋路等前辈的魂灵,就在这座幽深宁静的大楼里逡巡、游走。”他甚至能明显感知,“他们在看着你,眼神里流露出信任、希望、鼓励和期许。”

  同样的感动也温暖着来听讲座的读者。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在众多名家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聆听一场讲座,其意义已不再平常。一位读者说,希望“朝内166”不要被时代车轮碾碎,而要成为永远的文化地标,“因为文学不是奢侈品,是空气,是生活,是他们注视我们的目光。”(本报记者 路艳霞)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