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科学家称月亮正远离地球 将越来越暗(图)

2013年10月08日 10:4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撞击起源说示意图 资料图片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些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经过深入观测研究,发现月球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并且将越来越暗。

  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利用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放置在月球上的镜子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28年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增加了一米多,美法两国科学家是利用精确的时间测量法来测量月地之间距离变化的,这种方法将激光脉冲投射到镜面上然后又反射回地面上的探测器,一个来回约为2.5秒钟,不断测量来回所用时间的变化,就可得知月地距离的变化。多次测量表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由于地球表面上潮汐的磨擦作用每年增加将近4厘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科学家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产生潮汐,这种潮汐运动中的一部分能量就分散到地球的海洋里,由于这种能量的失去,月球系统的运动就受到影响,这就是月球逐渐远离地球的原因。

  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印证。美国两位地理学家通过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也发现月球确实正在远离地球。这两个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化石的研究,发现其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年轮一样的功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农历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科学家得到极大启发,他们又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螺壳生长线却是固定不变的。研究显示,现代鹦鹉螺的贝壳上,生长线是30条;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9天。两位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学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结果是,在4亿多年前,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

  科学家们还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也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逐渐远去。

  相关链接

  月球起源猜想

  分裂说:月球是地球的“亲生女儿”,即月球是从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呈熔融态,自转得飞快,赤道面上的一部分熔体被甩了出去,在行星际空间凝聚后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分裂出月球后留下的“疤痕”。

  同源说:月球与地球是“兄弟”,它们在太阳星云凝聚过程中同时“出生”,月球是地球形成后剩下的残余物质所组成的。

  俘获说:月球是地球抢过来的“女儿”,即地球与月球由不属于同一星云团的物质形成,外来的月球在飞过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所捕获,最终成为一颗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

  撞击说:目前获得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大约在相当目前地月系统存在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质量相当于现在地球质量9/10的“原地球”和另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原月球”。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有机会发生碰撞,不仅使“原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偏斜,而且使“原月球”碎裂,一部分被“原地球”吸积并变成了地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飞离的气体尘埃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呈盘状分布在洛希限以外的空间,它们通过吸积,先形成一些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积增长,最终形成现在的月球。(兵哥)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