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林掌故》策划编辑:影视中的武林被神化了

2013年10月08日 15:09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武林并没有那么神秘,武林其实是一个通俗文化,而江湖是一个社会结构。近日出版发行的《武林丛谈》《武林掌故》,为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武林。作者张大为,1943年12月生于河北唐山市,曾任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音像协会副秘书长兼北京汇宇国际版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于1957年拜程全宝为师学习“少林拳”,1959年拜吴斌楼为师学“戳脚翻子”。《武林掌故》一书收录了二十几篇武林名人掌故,《武林丛谈》一书则用轻松的文笔,全景式介绍中国武林。对于这两本书的出版过程和内容特色,记者采访了该书的策划编辑陈立旭。 

  武林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山东商报:张大为老师为读者解读了一个真实的江湖,非常难得。您在未接触张老师的作品前,对武林、江湖有怎样的概念?看了张老师的解读,对以往的印象有没有大的改观?

  陈立旭:我非武林人士,但在几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武林情况,当然,我只是从过去读的书中,从一些民间传说中了解。但对于一个求索者来说,这并不妨碍他对武林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在没有接触张先生作品前,我对武林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武林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武林文化:第一,这个独特文化的核心内涵讲究一个“义”字。武林中人,都是义字当先。无义之人,称不上武林人士,只能是地痞无赖,宋代称之为“泼皮”。因此,凡真正称得上武林中人的,都把义字作为首要准则。为了一个义字,他们可以舍生忘死。因此,真正的武林中人,都是很正派的人,是好人。第二,武林中也有独特的“德”,如,见义勇为,凡是武林中人,都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为他们会武功,比普通人更有能力除暴安良。武林中人,不能倚强凌弱,不能仗势欺人,如果违背了,就不算武林中人,而是流氓了。第三,武林中人要尊卑有序,要尊敬师长,同时,在社会上,也讲究尊老爱幼,待人彬彬有礼,可不是像某些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很粗鲁,没有教养。因为凡是进武林练武的人,首先要受到师父的教养。因此,武林中人,是很有修养的。第四,武林中讲究刻苦练功,不刻苦,就练不成,就不会武功,当然也算不上武林人士。第五,武林中特别讲究创新、改革、发展。武林中真正的高手,都是讲究创新和发展的。在冷兵器时代,你手段没有别人高,就可能被淘汰,甚至失去性命。因此,武林人从不保守,他们必须不断创造出新招数、新兵器、新套路来。当然,他们在创新时,往往保守秘密,传内不传外。这是旧时代武林门户、流派得以生存所必须的,但这并不能否定武林的创新性。它在总体上是强调创新和发展的。现在,武林中有多少绝招,有多少新兵器、暗器,谁也说不清楚,而且还有许多新的东西不断被创造出来。

  我认为,我个人所概括的上述五点武林文化特点,应该没有大错。我想,对于武林文化,要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应该肯定,它是在几千年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包含着不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旧时代,武林中也存在不少糟粕,如互相拆台,相互保密,还有盲目服从师长等,特别是青洪帮出现后,发展了其中不少糟粕,形成了不少不良行为。今天的人,要对武林文化进行分析,发扬优良的东西,去掉不良的东西。

  我以前不认识张大为先生,编他的书才认识他。接触了张先生作品后,我对自己的上述认识更坚定了,因为张先生的作品印证了我这个非武林中人对于武林文化的认识。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我对上述认识,在内心里应该说是更加清楚了。

  把虚化、神化的东西纠正过来

  山东商报:您觉得,当下武侠小说、影视剧等流行文化对江湖的演绎,有哪些偏颇之处?张老师的作品厘清了哪些误读?

  陈立旭:目前不少书籍中,特别是影视作品中的武林,都有被虚化、神化了的说法和“故事”。例如,那些被虚化了神话了的武林人物往往等于现在青年人所说的“超人”,许多方面让人难以置信。如腾空飞行、运用气功隔空打人、甩出去的刀比激光导弹还精确等。现在,这种虚化、神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你看过《十面埋伏》那类大片吗?那里面的人物简直是神而不是人,他们能够腾空飞行。过去看李小龙、成龙的电影,还觉得有一定的可信度,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武林人物已经不是凡人了,而是神仙了。创造这类作品的人,与古人比,应该自我汗颜,你看看《水浒传》,那里对于武术的描写,是多么的形象而又平实可信,虚化成分极少。现今创作这种虚化武林和武林人物作品的人,以假传假,是在编造骗人的东西,虽然不能“上纲上线”说它们对青年人有毒害作用,但至少可以说它们胡编乱造,混淆视听。目前,全国许多电视台仍然连续播放这类武侠作品。其实,这是一种最大的造假,是用造假,一边害人,一边骗钱。那些造假的人,哪个腰包没有鼓起来?我当然不信这些作品,但也不知道怎么说话才好。张大为先生的作品,记述了真实的武林情况,它没有揭露批驳现在影视作品中编造的武林假象,只是用真实的人和事告诉读者:真实的武林是这样的。接触到张大为先生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部好作品,原因就是它能够让读者了解到真实的武林,以及真实的武林人物。它告诉人们:其实,真实的武林就存在于民间,是朴实无华的东西,真正的武术家,是从十分淳朴、普通的老百姓中走出来的,只不过他们下了一点儿苦功,学习了武术,比普通人多掌握了一点技能。这种技能,并不神秘,是每个普通人经过别人传授和自我训练都能掌握的。

  张先生的作品,最大价值在于:向读者说明:真实的武林,是平实的,是存在于民间的,它并不神秘,更不是神话。它通过记述真实的武林和真实的武林人物,把那些被人为虚化、神化的东西纠正过来。这是为发展真正的中华文化立了一个大功。

  山东商报:张老师也是习武出身,能否透露一下,他的哪些功夫比较厉害?他有没有跟您演示过几下,呵呵?

  陈立旭:呵呵,我接触张先生后,形成的印象是:他是个非常谦虚谨慎的人,他20世纪60年代即大学毕业,早就受过高等教育,他是个人修养和文化品位都很高的人。他从不显示自己,也从没有讲过一句贬低他人的话。对于他自己的作品,他总是和我商量怎么改更好,征求我的意见。我们虽然在相处中成为了朋友,但他从没有向我展示过他的武功。但我从北京其他武林高手中得知,张大为是个武功高强的人,精通多门武艺,称他为武术家,恰如其分。

  江湖,就是一群特定的人“抱团取暖”

  山东商报:江湖,在一般人眼中有着神秘性和民间性,一方面被传得神乎其神,一方面又难登庙堂。您觉得,造成这种现象,有什么特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吗?

  陈立旭:我认为,旧时代,江湖,是相对于正统、官方而言的,它生发于民间,自然,江湖就带有底层性、民间性、神秘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旧时代在当权者的高压下,下层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另辟道路,另想招数,说白了,江湖,就是一群特定的人“抱团取暖”,他们不按规矩出牌。旧时代,江湖也包藏着许多不良之人,要不,现在怎么一直存在“江湖骗子”这个词呢?江湖,对于正统、官方来说,它带有贬义,自然难登大雅之堂了。当今,再讲“江湖”两个字,只能是借用其词,另表它意了,大多数是故弄玄虚。

  山东商报:张老师采访了很多武术流派的传人,不知道这些传统的继承者境遇如何?您觉得,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今,武林还能焕发勃勃生机吗?

  陈立旭:张大为先生不仅是武林高手,也是文坛高手。过去,很多杂志约他写稿,他很忙,又不能不写,因此,他采访写作的经历是很丰富的。据他讲,现在的武林传承人,大多数人年纪都很大了。在今天的中国,他们都衣食无忧,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发扬武林好传统,把武术精魂传下去。他们有许多绝招,苦于没有人继承。现在,健身方式很多,习武健身已经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了。但武术毕竟不同于一般健身手段,它除了健身外,还能够使一个人掌握高人一头的技能,使人掌握武林好传统,关键时刻能够防身,能够“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一点往往不为人们所认识。这也是老武术家们所忧虑的。我想,中华武术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它的生存和发展,自有其规律,今后它还会存在,还会大放异彩。你想想,现在体育运动中不是有许多武术项目吗?还有不少武术运动比赛大会呢!

  山东商报:其实,中国人很多都带点江湖气,您觉得,我们常说的江湖气是指一种怎样的气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果真如此吗?

  陈立旭:我刚才讲了我理解的江湖。如果按着我个人理解,现在许多人带有的江湖气,反映了他们不想进入正常社会生活之“流”,与社会发展大势不合的意向,与旧时代江湖,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只是表达他们一种心境的词,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大多数不是江湖中人。

  山东商报:山东历来有习武传统,书中也介绍了不少出自山东的武林高手,能否就其中的代表人物简单介绍一下?

  陈立旭:山东是武术之乡。张大为的书中也介绍了许多山东籍的武术家。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一二。我个人最早了解的山东武林高手,是从《水浒传》中读到的。当然,那时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范围更大,包括现在河南许多地方。因为宋代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我个人对山东人印象很好。山东习武的人多。山东人讲义气,可能与这个关系很大吧?(记者张双)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