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叫停“洋地名”: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高度

2013年10月09日 16:08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河南各地近年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洛阳的“加州1885”等。对此,河南日前规定,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10月8日《大河报》)

  河南对洋地名说“不”,此举是一项颇具社会意义的措施。叫停洋地名,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一次拨乱反正,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高度,彰显和焕发出中国式地名的魅力。洋地名固然洋气,但却不合乎“中”用。这是因为,每一个地名,就像一枚枚活化石,是历史的见证。地名一旦洋化,意味着历史将不复存在。为什么5000多年积累下来的中国式地名不用,反而崇洋媚外去取洋名字,这很值得有关方面深刻反思。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标签,是城市的名片,既反映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承载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近年来,洋地名的泛滥,不仅让人费解,也损害了地方的文化特质。一项关于“你如何看待河南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为地名?”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达92.9%的票数支持此项规定,认为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应该多用体现本土文化的地名,不该崇洋媚外。由是观之,叫停洋地名已是刻不容缓。

  时下,一边是洋地名的泛滥,一边是老地名频频消失,这种现象意味着历史文脉的隔断,城市记忆的褪色。此次河南及时叫停洋地名,不仅是政治上的善治之举,更是文化上的拨乱反正,笔者认为此举具有推广价值。一个地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尤显重要,如果我们都对自己的中国式文化不够自信,仅凭一个洋地名就能提升城市档次,与时代潮流接轨了吗?显然不能!

  在笔者看来,洋地名充其量不过是“快餐式”文化,很大程度上地方取名“洋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则有害地方自身的发展。当有一天,我们因为“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5”、“莱茵堡”等地名的覆盖,而辨别不出置身在哪一座城市,这种“千城一面”的洋地名遍及周身,这无疑是一种悲哀。就拿笔者所生活的城市来说,“洋名小区”也日渐多了起来。比如,“新加坡花园”、“威尼斯花园”、“蒙地卡罗庄园”、“欧洲城”等等,这些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传统文化式微,在当前是个不争的事实。叫停洋地名,体现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重建国人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在地名上创造出属于中国式的文化语系。为什么某些地方在取名上喜欢洋化而不“古为今用”呢?须知,民族复兴,归根结底,体现为文化的复兴。所谓文化复兴,就是要成为文化强国,形成气象磅礴的文化软实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地名中国式早已不是一道难题,是时候对洋地名说“不”了。

  再者,河南对“洋地名”的拨乱反正,还将有助中国式文化勃兴。中国式地名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将主流的中国文化昭之世人。就像一首歌里唱的“让全世界都说中国话”,这是十分美好的愿望。(黄春景)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