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汉字听写大会》:坠入“古怪崇拜”

2013年10月15日 10:37 来源:大连晚报 参与互动(0)

  自8月初开播以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持续升温,考倒不少“神孩子”,“遄飞”、“穷蹙”、“小簟”、“圩顶”、“踵见”、“兢惧”等从古诗词、文言文或近现代文学经典中“请”出来的生僻词汇,让观众直呼“题目变态难”。 (10月14日《北京日报》)

  在汉字书写能力不断下降,在国人的汉字自豪感、文化传承意识不断弱化的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于汉字的健康发展,的确是一种积极推动和拯救。汉字书写从娃娃抓起,值得期待。

  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过犹不及”,为了提高所谓的听写能力,专家和评委们陷入了刁钻古怪、极其所难的圈子中,怎么样刁难孩子怎么样搞,怎么样晦涩难懂就怎么样写,让这些初二的孩子们陷入了无所适从、头脑发蒙的态势中,还是有点“过”了。

  联系到节目中的晦涩古怪:偏难的书写、写不出来的尴尬,虽能提高收视率、收视效果,为了竞技而进行书写,为了上节目而进行书写,为了提高节目组效应、广告效应而弄出娱乐化倾向的《汉字听写大会》,将汉字听写当成了一种振振有词的娱乐道具,一种收视率手段,一种无形的商业化运作,大众所期待的“拯救汉字书写能力”的初衷,可能也会受到扭曲和疏忽。让更多人了解汉字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比这种“古怪崇拜”更有意义,更有发展和指导价值。(耿银平 河南 教师)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