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布克文学奖只认故事不认名家 奖项包含商业元素

2013年10月21日 11:26 来源:金羊网 参与互动(0)

  诺奖的喧嚣刚刚尘埃落定,新一届布克奖又揭晓了。在中国,这个“最好看的文学奖”总是冷清许多:入选作品都还没有中译本,相关作家的介绍又极为稀缺。

  诺奖关注的至少是20年前的创作,而布克奖却聚焦于当下,聚焦于那些正在歌唱着的、鲜活的声音。但,我们的视角已经习惯于被扭曲,所以,一代代中国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只能以过去时为模板,无可奈何地输在起跑线上。

  或者有那么一天,当布克奖来临之时,中国读者已能手持中译本指点江山。但现在看上去,这还是个太遥远的梦。

  不和布克比,不知道诺奖有多老

  诺奖得主平均年龄64.47岁 布克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仅49岁

  今年,82岁的爱丽丝·门罗终于拿到诺奖,这是过去10年中,第四位年龄超过80岁的优胜者。

  从历史上看,全部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总年龄竟达7028岁,平均年龄64.47岁,而近10年,获奖者平均年龄进一步增加,达到了惊人的70.5岁,比布克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威廉戈尔丁还大上不少。

  相比之下,历史上全部45位布克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仅49岁,近20年虽略有增加,也才50.05岁,比诺奖得主们小了20岁还多!

  布克奖同样有偏见,也会“看走眼”

  当然,诺奖与布克奖也有相同之处,即强烈的向心性。诺奖得主中西欧作家占48.5%,而布克奖得主中,英国本土作家达22名,占50%,双方在文化偏执程度上,旗鼓相当。

  布克奖也常走眼,它错过了多丽丝莱辛、沃莱索因卡、威廉特雷弗、科尔姆托宾等大师,连艾丽丝默多克这样的巨匠,6次被提名也只成功了一次,而1970年获胜者伯妮丝鲁本斯的《获选成员》和1972年获胜者约翰伯格的《G》,今天看来,毫无疑问是“发错人了”。

  创作从比才华转向比耐力,布克奖也在老龄化?

  值得担忧的是,随着布克奖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它也沾染了一些重要文学奖的通病。

  比如故意忽略著名作家,因为他们不需要得奖,得奖了,人们会觉得理所当然,而不得奖反而会成为话题,这有利于奖项的自我炒作。再比如刻意爆冷,比如2005年约翰邦维尔的《海》获奖,2010年汤姆麦卡锡的《C》落选,都让颇多专业作家深感不满。

  过去4年,布克奖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获奖者平均年龄高达62.5岁。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过去3年,布克奖获得者都超过了60岁,而在布克奖走过的43年中(共有45人/次获奖),只有7人超过60岁!考虑到今年大热吉姆克雷斯(67岁)和科尔姆托宾(58岁)均已不年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布克奖是否也会变成老年奖?

  老作家风生水起,客观上说明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锐太少,创作从比才华转向比耐力,谁坚持得久,谁就能德高望重,这样的博傻游戏,对于文学可不是什么好事。今年布克奖颁给28岁的“黄金女孩”埃莉诺卡顿,不可否认代表了一种鼓励和方向。

  布克奖为什么这么“好看”?

  不是少数学院派的私家花园,出版商也有话语权

  在提名阶段,出版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按规定,所有评委都必须将列入提名名单的作品全部阅读一遍,以今年为例,共有151部小说,其中不乏埃莉诺·卡顿写的《发光体》这样长达832页的巨著。

  评委对这种马拉松式的阅读深恶痛绝,他们咒骂“愚蠢的出版商”推荐了那么多毫无文学价值的作品,完全是在折磨他们的精神,却对此无可奈何。

  游戏规则保证了布克奖没有成为少数学院派把持的私家花园,而出版商在选择作品时,已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好看”是他们的首选。当然,作家圈也会提名一些“严肃的”作品。

  英国共有200多种文学奖,布克奖能独步江湖,恰好说明,市场规则比小圈子的自律更靠谱。

  商业化的奖项心胸更开阔,只认故事不认名家

  规则不同,所以绝大多数布克奖入选作品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很少炫技,许多获奖作品后来被翻拍成电影,比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国病人》、《辛德勒的名单》、《海》等。只要故事精彩,通俗小说作者同样有机会获奖。

  2008年,来自印度的阿拉文德阿迪加的《白老虎》赢得布克奖,作者年仅34岁,该书是他的处女作。基兰德赛和阿兰达蒂获奖时仅36岁,拉什迪获奖时33岁,奈保尔获奖时39岁,布克奖对他们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科瑞获奖时年仅32岁,商业化的奖项有如此开放的心胸,如此敏锐的反应能力,诺奖那样由专家组成的官僚组织,只能望尘莫及。

  中国作家何时能得到布克奖?

  随着布克奖日益国际化,只要使用英语写作,就有得奖机会。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欧大旭已两次入围长名单,另一名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陈德黄也曾两次被提名。如今,擅长英语写作的中国作家有很多,哈金能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奖,这也许意味着,我们离布克奖并不遥远,只是我们还没怎么以它为目标。

  在英国,读者更重视布克奖,认为这才是主流,获奖者的水平远比诺奖得主更高,而我们往往将诺奖视为顶峰,过于追求永恒性的创作,忘掉了文学在出世之外,还有入世的一面,不深通世间法,则出世就可能变成欺世。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谁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像文学这样冷门的知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专家。不论如何,文学奖是一个传达信息的窗口,得奖与否当然不是唯一标准,但现实是也没有更有效率的尺度,让普通读者也能迅速判断文学作品的高下,真正的文学只能是小众,但这个小众不应脱离大众。

  在嘲笑文学奖的背后,既可能是天才的放诞,也可能是蠢才的自欺,遗憾的是,骂得特别精彩的,往往以后者居多。

  28岁,832页!

  布克奖最年轻的获奖者,写出最长获奖作品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以82岁高龄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正席卷各地,被称为“最好看文学奖”的布克奖却将今年的殊荣授予了一个28岁女孩。82岁的门罗与28岁的埃莉诺·卡顿,不知是否真如评论界所言“诺奖老矣,布克当兴”,虽不及诺奖耀眼,布克奖又一次次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为世界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正是布克奖的本意:呈现更为纯粹、清新的文本和故事。更现实的意义是———给那些正在为顶尖文学奖努力的年轻作者以莫大的鼓舞。

  这部长达832页的《发光体》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布克奖评委?罗伯特·麦克法兰称它“令人眼花缭乱”。“它有时令你感到怅然若失,害怕它成为大而无当的‘怪物’,但事实证明它的结构犹如太阳系般精妙,庞大却绝不枝蔓横生。”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19世纪60年代新西兰的淘金潮时期,主人公穆迪无意闯入了12个男人的聚会中,他们正商讨悬而未决的犯罪行为,穆迪也由此卷入一场场迷案之中。小说中12个男人每人对应着一个星座,小说也有12章节,卡顿认为此种设计可以让小说获得一种螺旋的结构和宿命感,人物的命运就像夜空中的星象一样复杂又精确。她认为这反映出了淘金潮时期的思想,即人物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却也早已注定。(据腾讯文化)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