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应靠青年来搅活这潭戏剧静水(图)

2013年10月29日 10:30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青年与戏剧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关联。回顾中国戏剧发展史,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不曾离开青年的参与。青年的热情、锐气、恣意和张扬,能够激活戏剧的内生动力,推动它不断探索、不断新生。因此,当青年与戏剧相结合,带来的必然是一番新的景象。

  提起青年戏剧,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几个关键词,如小剧场、实验性、多元化、先锋范儿,等等。近年来,随着“80后”、“90后”一代逐渐成长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受众,以往被视为挑战传统、非主流、边缘化的青年戏剧也开始成为“主流”。青年人是戏剧观众的主体,青年戏剧更贴近青年人对生活的认知与理解,更能唤起他们的共鸣,更能满足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可以说,关注青年戏剧,就是在关注戏剧的当下与未来。

  以往,辽宁戏剧曾有过灿烂的历史,至今依然基础雄厚,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辽宁戏剧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面临许多困境和考验。要探寻新路就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更多地依靠青年的力量。只有注入新血,辽宁戏剧才能再现活力。

  我省戏剧界对这一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在辽宁省第四届大学生戏剧节举办期间,青年戏剧便成为了核心话题。 10月21日,多位戏剧工作者受邀参与由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办的 “艺术对谈”活动,讨论的话题正是“青年戏剧”。

  观众渴望看到更多元化的题材、形式,渴望看到能够击中心灵的戏剧……辽宁需要青年戏剧人来突破沉闷、刻板的戏剧局面

  在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城市,戏剧演出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北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剧场中,每晚都有话剧、舞剧或者歌剧上演。观看演出的大多是青年观众,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能够接受戏剧的传统,更乐于迎接戏剧不断的创新、突破,甚至是颠覆。一个由90后青年组成的剧团曾在某次谢幕时高呼:“今天的戏剧是属于我们的!”这份自信正是来自台下众多青年观众的呼应。

  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写过剧本,也写过戏剧评论,多年来,他对戏剧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对谈期间,他讲到自己近年观看戏剧演出时的一些见闻。对比北京、上海的戏剧生态,他深感辽宁戏剧应当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青年。

  他说:“话剧《恋爱的犀牛》在沈阳演出时,我去看了。那晚辽宁大剧院基本是满场的,我专门观察了一下观众,发现大多是青年,他们看得非常专注。后来我才知道,当中有些人是从沈阳周边城市专门赶过来的;还有些人刚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但也舍得花几百元钱来买票。过去有人说辽宁缺乏戏剧土壤,缺乏观众,事实却是,仍然有很多观众想看戏剧,但我们的戏剧演出却很少,不能满足他们的观赏需求。另外,辽宁戏剧的样式比较单一,而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对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已经产生审美疲劳。他们渴望看到更多元化的题材、形式,渴望看到那种入心、解渴、透彻,能够击中心灵的戏剧。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提供这样的戏剧?怎么提供? ”

  第四届大学生戏剧节的参赛作品中,有几部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大胆和创新的作品。排演这些作品的便是近年十分活跃的几位青年戏剧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对戏剧有独特的理解和敢于打破既定范式的锐气。

  洪兆惠认为,所谓青年戏剧,就是由青年戏剧人创作、表达青年精神诉求的戏剧,其受众主要是知识青年群体。青年戏剧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自由精神。一方面,青年戏剧应当表达青年对生命、生存等一系列命题的追问;另一方面,青年戏剧应当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反叛性,具有大胆探索的表达能力,要对剧场空间有无限的想象力。“辽宁戏剧需要更多青年参与者,需要有人来突破沉闷、刻板的戏剧局面。我们太需要青年戏剧人用富有活力的、富有冲击性的、富有启示力的,甚至是让人看了之后感到坐卧不安的,能激发出无限想象的青年戏剧来搅活这潭戏剧静水。 ”

  青年戏剧人如果拥有平台,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辽宁戏剧界应该联手扶持青年戏剧

  10月19日至26日,上海国际艺术节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了“青年艺术创想周”活动。活动期间,上海戏剧学院变成了“没有围墙的创意园区”,不少极具实验性、前卫性的戏剧演出受到广泛关注。像这样的平台正是托举青年戏剧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辽宁大学教授刘若云是国家一级导演,排演过不少优秀的话剧作品。尽管早已是一位出色的戏剧人,但她毫不讳言地表示,自己时时要从青年戏剧人身上借鉴那种自由性和想象力。在她看来,我省已经涌现出一批颇有才华的青年戏剧人,他们需要更多的扶持和帮助,需要一个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刘若云认为,青年戏剧人如果拥有平台,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我记得自己大学毕业不久,去哈尔滨话剧团排演了一部小剧场话剧。当时,小剧场话剧本身就属于创新。我也和今天的许多青年戏剧人一样,带着一股子张扬劲儿,希望做出与众不同的感觉来。这部话剧上演后,社会反响很好,对我来说,是戏剧道路上一次重要的经历。 ”

  刘若云经常到省内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剧团担任指导教师,她很喜欢学生们那种不专业、不传统,甚至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排演方式。她说:“我省的4届大学生戏剧节我都参与了。我认为,青年戏剧要发展,就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戏剧不能够千篇一律,拉开大幕全是一样的,那戏剧繁荣从何谈起?所以,一定要坚持探索,我们要为青年戏剧人创造环境、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探索,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风格。 ”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张玉春和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安怡也非常支持青年戏剧的发展。张玉春表示:“任何艺术形式都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元素,不能固守一种模式,否则必然会停滞不前。 ”站在一个专业戏剧人的角度,他希望辽沈地区的大学生剧团、民间剧团都能够越来越活跃。同时,他也建议,辽宁戏剧界应该联手扶植青年戏剧,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剧本指导和表演指导,举办各种研讨活动,与青年戏剧人展开交流。安怡提出:“有人觉得青年戏剧有点儿‘胡闹’,我倒是觉得,不怕‘闹’,在‘闹’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长、成熟。我们辽宁的戏剧土壤和戏剧环境曾经非常棒,但现在却比较黯淡,市场也很沉寂,可以说正站在十字路口上。未来怎么走?我想,青年戏剧会帮我们点起未来的火种。 ”

  如何 “搅热”戏剧氛围,是当下辽宁戏剧界必须直面的问题……把活跃在校园中的一些青年戏剧人引向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

  沈阳是东北三省的中心城市,但文化氛围却一直不够浓厚,戏剧演出活动更是寥寥可数。这种状态不仅无法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更会伤害戏剧艺术的发展。如何“搅热”沈阳乃至整个辽宁的戏剧氛围,是当下辽宁戏剧界必须直面的问题。

  10月23日,记者在辽宁大学观看第四届大学生戏剧节的闭幕式,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展演获奖作品期间,观众掌声不下数十次。目前,我省各大高校的戏剧活动均十分活跃,大学生戏剧节这一平台更令不少青年戏剧人得到了施展和磨练的机会。

  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韩宁是第四届大学生戏剧节的具体组织者,她对全省校园戏剧活动乃至青年戏剧活动都比较了解。她坦言,一个社会的艺术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年轻人新鲜的血液才不断得以滋养。 “近几年,省戏剧家协会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非职业戏剧对职业戏剧的触动。这次,东北大学的几个参赛作品在戏剧表达上都令职业戏剧人很有感触。他们的思考、他们对戏剧虚拟空间的运用、表演的松弛、剧本的内涵等,都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第一次参加大学生戏剧节的大连外国语大学,他们的戏剧活动非常活跃,不仅有全校性的剧团,各个学院、各个系都有自己的剧社。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戏剧,这种艺术体验会变成一种潜在的文化素养融入到他们今后的人生中。作为未来社会文化生活的主体,他们对戏剧的需求必将影响整个戏剧市场。 ”

  韩宁透露,省戏剧家协会正在通过举办“星期六剧场”活动,把活跃在校园中的一些青年戏剧人引向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也使校园戏剧活动的热烈气氛能够延展至更大的空间,进而为涵养辽宁戏剧生态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记者/王 研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