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冀宝斋馆长王宗泉离世 老友:他对民间收藏有贡献

2013年10月29日 13:55 来源:晶报 参与互动(0)

王宗泉

  26日,当地村民将被冀州市民政局已撤销民营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证,并勒令闭馆整顿的冀宝斋博物馆门前的鲜花偷运回自己家。

网上疯传的冀宝斋博物馆藏品。

  河北省衡水市冀宝斋博物馆馆长王宗泉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28日早晨与世长辞,享年68岁。冀宝斋和王宗泉的出名,缘于作家马伯庸今年7月在博客中发表的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其中详尽披露了冀宝斋博物馆的“惊人”藏品,马伯庸称该馆的“部分藏品足以毁掉观者的三观和大脑”。

  晶报评论部记者魏鼎的父亲为王宗泉故交,在噩耗传来后,魏鼎的父亲也深感悲痛。在这篇文章里,魏鼎回忆了王宗泉在当地人中的传奇故事。

  晶报评论记者 魏鼎

  悉闻河北省冀宝斋博物馆馆长王宗泉于昨天凌晨心脏病突发离世,让人有点不敢相信。跟家里通了电话才确认噩耗不虚,故人已去。

  死亡超越了梦想

  之所以“不敢相信”,大约因为在整个衡水地区,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达官显贵,恐怕无不知道王宗泉其人,知道这人是衡水地区第一个小康村二铺村的支书,是惯能“折腾”,惯能做事的——有种人在你的印象中总是那么生龙活虎、意气风发,颇有“人生二百年”的自信,好像生老病死这些一般人的命运根本与他无关,王宗泉就是这种人。而他确实也曾私下跟朋友讲他要活到160岁。不过,透过这种印象和观念,也可看出人们对他的一丝迷信。

  而说“故人”,又明显不恰当,就好像同逝者是关系极好的旧交、老朋友,而笔者与逝者顶多算得上“旧相识”而已。他与笔者的父亲才称得上旧交、老朋友,笔者认识他也是通过父亲,当然也只有在一旁持子侄礼的份。在观念上还有点宗法残余味道的老家,敢妄称逝者为“故交”,一定是“僭越”了。

  2013年的7月,马伯庸的一篇博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将王宗泉与冀宝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后媒体一边倒地质疑、民间收藏家的声援、不同“阵营”专家的论战、上级部门责令整改、民间财力雄厚者流露收购意向,好似命运的一连串恶作剧,一度使得事件几成定局却又峰回路转,王宗泉疲于应对之余已显得心力交瘁。上次回家,有缘见上他最后一面,已是大病之象。我问父亲,王伯伯怎么一夜之间变得这么老?记得父亲无奈地说,过去的一年多因为心脏病已经抢救了多次,每次都是刚抢救过来没多久就跑去博物馆,可他就是让别人抬也要抬去博物馆,因为那里面搁放着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文化梦想,梦想这玩意儿能超越死亡。

  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不止在侪辈中间,王宗泉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就连我们这些“小朋友”也一直把他当成了不起的角色。记得,王宗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发灵秀山庄度假村,并为宣传度假村拍摄电影,这在当地人看来还像“阿姆斯特朗登月”一样的奇事。而别人叫他“王司令”,多半跟他在改革开放中带领二铺村民致富奔小康从而树立起的威望有关。也有人叫他“活土匪”,大概是着眼于他为人、行事霸气十足,总能冲破条条框框,在集体发展问题上想别人之未曾想、做别人之未曾做,且往往能取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照。在孩子们的眼中,二铺村曾是坐落于冀州东南一隅的“神秘特区”,王宗泉是坐镇一方的诸侯;而在大人们看来,他在文革这样的乱世可称得上“枭雄”,在改革开放这样的承平之世又不啻为英雄。

  说他是“枭雄”,还是因为想起父亲讲过的一则掌故。

  还是在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当时县委、公社党委要求农民种“两红”,就是红高粱和红薯,这也是考虑这两种作物的产量高且耐旱。而土地已经旱了很长时间,刚刚等来一场透雨,人们收了麦子正在晒麦茬。因为长时间不下雨,造成播种期缩短,这个时候再种“两红”,肯定一无所获。但那个时候的干部根本不讲什么实事求是,二铺村的耕地正好就在县委大院的门口,有个县委常委催促王宗泉种“两红”,告诉他如果不种,就是反对农业学大寨,就要受处理。于是,王宗泉动员村民,在白天假装种“两红”,到了晚上则播上小玉米,一夜之间地里全部种上生长期相对要短的玉米。那个县委常委还以为播的是“两红”,到了长出来一看,才知道是玉米,叫嚣着要处理王宗泉,王宗泉却犟着说,“你处理我,我也不能种‘两红’,我为老百姓办事要讲科学!”

  他对冀州是有贡献的

  王宗泉的“枭雄”本色可能还体现在,当举世沉沦、人心不古的时代,他尚能不与世推移,守住自己的良心,并“以乱世之道还治乱世之身”。

  在老家为人所熟知的一段往事,让人忆起文革中的王宗泉。当时,王宗泉已经是年轻的村支部书记,他的上一任老支书却被造反派头头当成走资派批斗。王宗泉觉得这个老头平时兢兢业业、为人老实,于是决定设计保护老支书。一天夜里,王宗泉组织三十多人开了个会,定下“擒贼先擒王”的策略。第二天,贴了满大街的大字报去批斗那个造反派头头,不多久大家就把矛头转向这个头头,此人自顾无暇,也就不敢再去批斗老支书。

  说王宗泉是英雄,也许由父亲的一段亲身经历可证得一二。

  “十几年前,王宗泉曾听说在南方一个地方有两件明代瓷器,于是叫上我陪他一同驱车前往。当时走到一段山路,正赶上下大雨,路变得很泥泞。司机说,‘道太不好走,听说还有劫道的,咱们别去了。’可老王非要去。车走到一个地方,没想到真遇到劫道的了,对方有好几个人手里拿着凶器。王宗泉首先站出来,拿出自己的气势,把对方镇得一愣,这才慢慢跟对方理论起来。这时,他趁对方放松警惕,示意司机加大油门,冲了过去······那次,他花了不多钱得到一对‘大开门’的明代瓷瓶,算是不虚那次冒险之旅了。”

  父亲以一个老友的口吻评价王宗泉,说他的一生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对冀州的经济发展、对民间收藏都是有贡献的。从他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办企业,搞旅游,一直到他倾毕生之力建成一座煌煌的民间博物馆,整个生命历程反映了近几十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农民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小康水平,开始萌生着一种迫切的文化诉求。

  至于有人苛责王宗泉行事“过于武断”,我想这既是时代赋予王宗泉那一代改革者的得天独厚的基因,也是今天无法再契合人们对“何谓改革者”新式理解的一个特质。就好像有的历史学家总结说,“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王宗泉毕竟做了他那个时代的事。

  回顾王宗泉在这天壤间激烈的一生,我就不免想起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的那句话——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人物

  王宗泉为冀州市冀州镇二铺村人,1945年生人,18岁当上民兵连长,19岁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职务一直延续到今年7月下旬,才卸去其他职务只担任“第一书记”。此外,他还是河北省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优秀企业家,著名收藏家,冀宝斋博物馆馆长。当然,这最后一个头衔,也因为众所周知的“冀宝斋事件”的持续发酵而尤其受人关注。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