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田汉剧:嬉笑怒骂,楚腔汉调今犹唱

2013年10月29日 14:20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大部分人都听过“楚腔汉调”这个词语,但很少人知道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曲调。事实上,“楚腔汉调”就是我国古老的声腔剧种——汉剧。汉剧是我国国剧京剧形成的母体之一,有着“京剧之母”的称号。大田县民间盛行的戏剧有汉剧、高甲戏以及提线木偶戏等等,而从古至今,流行面最广的剧种当数汉剧了。

  大田汉剧从明代开始出现,分大、小腔,所谓的大腔指后台的人帮腔与演员一起演唱。明隆庆二年(1568年),礼部侍郎田一俊带回了一个大腔戏班在大田演唱,后逐渐流行开来。大田的大腔戏发展到清嘉庆及道光年间,当时已有戏班30多个。咸丰以后,小腔戏替代了大腔戏,时人陈文星在《小腔戏曲汇集》中作过详细的记录。每当节日,或是农闲祭祷庆丰收时,戏班必活跃在各个乡村的戏台上。演出的剧目一般为《天门阵》《下南塘》《打金枝》《双贵图》等。

  大田汉剧的唱腔多为本地方言土语,曲调优美,朗朗上口,极易哼唱。演员的装扮乍看与京剧一样,但细看又截然不同。大田汉剧同时兼收了闽西汉剧和闽南高甲戏之长,或嬉皮,或凄婉,同一个剧目中演员的表演反差极大,能让观众滴泪,也能让他们大笑。

  请戏班唱戏,在大田民间是非常隆重和体面的一件大事,一般是由村中的长者负责组织。费用由每家每户平摊,演员在演出期间吃“派饭”,轮到负责接待的村民,都会尽心尽力,倾尽家中所有的好酒好菜,把演员们奉为上宾。

  戏班每到一地都要进行一次“封台”。戏班的班主“师傅头”先请出祖师爷,然后拈香以特殊仪式祭拜,祭拜时四周封三门,剩下一门用青杉枝拦住,不准闲人出入。而后,割鸡冠血,再用朱笔蘸点在演员的额头上,意谓不许鬼神进入,保障观众与演员的平安与健康。

  每场戏的开头都得从“拍八仙”开始。“拍八仙”即由几位男女演员戴上面具扮成八位仙人的模样,演一出镇各类邪魔的戏。因为最后的剧情还有封官进爵的情节,所以也叫“加官”。“加官”是彩头戏,由一个独角演员扮红袍白面的“禄星”出场,寓意要使看戏的诸君禄星高照、升官发财、万事如意。在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里,亦有这类场景描述。

  戏剧与评书一样,都是用生动的形式向观众演示一段文化或历史,这不啻是一种传统文化教育极好的方式。从前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使目不识丁,也可以通过看戏了解历史文化,许多戏迷更能熟记每一段“戏文”与情节。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田汉剧开始倾向越剧的表演和唱法。小姐公子、花前月下的“文戏”,渐渐受到年轻人的欢喜。

  汉剧中的《双贵图》是一出苦戏,那些乞讨的情节煞是感人。在大田民间,凡是看到剧中表演乞讨的场面,观众就会自发地往台上扔钱、扔烟、扔食品。这份“礼物”,按规矩只由扮演者独得,表演得越投入、越感人,观众奉送的礼物自然也越多。

  “三花丑”是个丑角嬉皮士,他好像从没正经和歇息的时候,常常逗得观者捧腹大笑。许多粗俗的话语从他的口中吐出,被视为是正常事。所谓戏有粗细之分,就看他在剧中扮演是含蓄还是浅露。台下的观众有父子、长幼之分,全不觉怪。这个滑头的家伙,说说唱唱没词了,突然就指着台下某熟人,叫喊玩笑起来,这就是另类的大田汉剧。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