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剧大师筱俊亭追悼会举行 潘长江:一路走好

2013年11月06日 14:46 来源:华商晨报 参与互动(0)
评剧大师筱俊亭追悼会举行潘长江:一路走好
左起:韩少云、筱俊亭、花淑兰

  11月4日6时25分,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派创始人筱俊亭在河北廊坊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2岁。

  19岁成名

  演出了200多出剧目

  筱俊亭原名张俊亭,1921年生于天津,8岁开始学艺,13岁已经是剧团主演,17岁时就已经唱红天津,19岁就凭借《白蛇传》成为轰动天津的名角。1952年筱俊亭参加锦州评剧院,两年后加入辽宁评剧院二团,曾经历任沈阳市评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沈阳市文联、中国剧协辽宁分会副主席。

  因为出色的唱腔和表演功底,以及对评剧青衣、老旦唱腔的发展创造,让筱俊亭一到沈阳评剧院就崭露头角。同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出方法,逐渐形成低回婉转、俏丽多姿的艺术风格。筱俊亭创造出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与当时沈阳评剧院的韩少云的韩派、花淑兰的花派被誉为“韩花筱”,曾入选了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筱俊亭8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出了200多出剧目,她学习各家运用低腔之长代表剧目有《杨八姐游春》、《打金枝》、《对花枪》、《井台会》、《杨门女将》、《母女俩》等,著有《筱俊亭唱腔选》。

  从沈阳评剧院退休后,筱俊亭到河北廊坊大女儿郑筱娣身边生活。即便晚年,筱俊亭也一直活跃在评剧舞台上。2009年,沈阳京剧院、曲艺团建成50周年庆典活动,筱俊亭从河北返回沈阳,并且登台演出。那是筱俊亭最后一次在沈阳登台演出。

  各界悼念

  沈评剧院员工到天津悼念

  作为评剧界大师级别人物,筱俊亭的离世让很多观众倍感悲痛。沈阳评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军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筱俊亭位于廊坊的家中。据陆军介绍,筱俊亭追悼会已经确定6日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举行。之所以选在天津,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筱俊亭是在天津出生、在天津成名。与此同时,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黑龙江评剧院以及长春评剧院都发来了唁电悼念筱俊亭。

  而据陆军介绍,沈阳评剧院将组织多名在职员工到天津参加追悼会,追思前辈筱俊亭。

  筱俊亭离世的消息发出后,潘长江在微博中悼念称“评剧大师!评剧舞台上的又一巨大损失!老人家一路走好。”

  商演赔钱不敢演 免费教也没人学

  筱俊亭的离世,意味着沈阳评剧院影响中国评剧界的“韩花筱”三大流派创始人全部离世。

  又一位大师离开,让人们再一次关注起评剧发展现状。评剧形成于晚清,随着历史的变迁,评剧的命运几经起伏,到现在评剧发展已面临着人才紧缺、市场低迷的严峻考验。

  当年盛况 场场爆满,内部人买票得限购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评剧发展的黄金时期。据沈阳评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军回忆,当时沈阳评剧院不仅仅有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还有鑫艳玲,四人均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名角。

  至今陆军还能回忆起当年筱俊亭的《小女婿》上演时的盛况。“名家名角演出售票窗口从开票那天起就排长队,即便是咱们内部职工,也实行限购政策,一个人最多买四张,多了不行。就这样我们都不一定能买到韩少云唱的那场。”而陆军也表示,当时评剧市场火爆,也和历史因素有关系,毕竟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老百姓对除了样板戏之外的文化生活异常渴望。“当时人们时髦一点的消费就是看戏,看通宵电影,电视没那么普及,并且只有几个台,所以老百姓更愿意走出家门到戏院里消费。那时候追着看评剧的多数是年轻人,看评剧也是一件时髦的、赶潮流的事儿。”

  当时的沈阳评剧院规模宏大,韩少云、花淑兰和筱俊亭三人各带一个演出团,每个演出团都有80到90人。而现今的沈阳评剧院,虽然在编的职工有200多人,但是从事评剧工作的只有100人左右,演出团也仅剩下一个。

  衰败现状 商演演一场赔一场,根本不敢演

  据陆军介绍,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评剧就开始走下坡路,小剧场开始衰落,演员流失越来越严重。到今天,用陆军的话说,已经走到了需要“振兴”“挽救”的程度了。

  对于评剧的衰败,业内公认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电视、网络等技术手段的进步,让人们的娱乐生活极大丰富,对评剧演出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另一方面,评剧本身并没有跟随时代进步,也没有跟得上人们的欣赏习惯。

  陆军认为:“演出门票卖不出去,如果走市场,基本上是演一场赔一场,所以根本不敢演。比如一场演出我们往外包场,高价是5万,少的话可能才3万,租场地一天3万,装台一天1万得花3天时间,5场演出我的支出就是18万,包场收入25万,中间有7万的差价,但是我还没算上运输、布景的人力物力,演员的补助,现在演员补助一场给50块,劳务市场上的力工一天还三四百块钱呢!即便是这样,也是演一场赔一场。”

  据知名评剧网站的站长费宏宇介绍,从全国范围看,评剧院团的规模基本上都在萎缩,这种萎缩不仅仅是从业人员少,也反映在名家名角难出,全国知名的名家基本上都年事已高。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一家评剧院团能够适应当下商演市场,“大环境都已经市场化了,但是评剧院团依旧是机关单位,让这些剧院团去接受市场检验,基本上等于送死。”

  未来走向 招生难,业界认为改革势在必行

  筱俊亭老师的离世,意味着沈阳评剧院的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部离开。而筱俊亭的离开,也让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房伟主任忧心忡忡。“涉及‘非遗’、‘保护’这些词,基本上也说明这个剧种已经面临着特别严重的危机。如果剧种兴盛,根本用不上保护,自然而然会传承下去。整个评剧界大师级别的人物越来越少。像评剧这种艺术,艺,在人身上,人没了,艺就跟着没了。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让那些活着的艺术家尽可能多地把自身的技艺传承下去。”

  但这种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房伟介绍,筱俊亭有几位弟子非常优秀,但是目前评剧和很多剧种一样,招生困难,这对评剧发展非常不利。

  沈阳评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军也对此非常忧心。“评剧从兴盛到今天的衰落,评剧招生也面临着从热门到冷门的现状,我们虽然是面向全国招生,但是每年情况都很不好,家长也会考虑,孩子学了评剧之后能以此为生吗?其实不仅仅是评剧,很多剧种都面临这个问题。很多剧院团都打出免学费的口号,但是收效甚微。”

  关于评剧未来该向何处去,业界普遍被认同的说法是,改革势在必行,除了需要政府扶持之外,评剧从业人员也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接触市场、适应市场竞争,通过商业化运作找回昔日的活力。(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吴影)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