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诗人杨黎评“汉字听写大会”:一场幽怨的复辟

2013年11月12日 08:16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决赛上个月落幕,到了本周,相关口水战却再度开打。

  孔乙己的复辟?

  诗人杨黎这几天火了。他写了篇文章,将“汉字听写大会”评价为“一场幽怨的复辟”,瞬间成为焦点,骂声赞声一片。

  杨黎的一个观点是,在互联网时代,把青春用于死背硬记那些僵尸的文字,真是对生命的糟蹋。“芈,麿,椧,难道我写出来了我就牛吗?”

  网友与评论者对杨黎批判声居多——中国人对于本国的文字,还是应该多上点儿心,“汉字听写大会”的警醒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大家在有一点上同意杨黎的看法:那些过于生僻的字儿,可能已经只存在于《康熙字典》里,没什么人用了,现在翻出它们实在没有必要。

  有些冷僻字,专家们自己也未必都会写,却正襟危坐在那儿考孩子,多少有点不厚道。想起小学课本里的名篇《孔乙己》,鲁迅先生写道——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听字典,还是听大妈?

  “汉字听写大会”的专家想给孩子们制造点难度,没想到,一不留神却把自己给绊倒了。

  前几天,“语林啄木鸟”《咬文嚼字》“咬”上了“汉字听写大会”,称其决赛阶段出现误判,将“鸡 菌”误作“鸡枞菌”,原因是“ ”在电脑上打不出来,所以卖菜的大妈们也早都将这个字写成“枞”。

  打着复兴汉字大旗的“汉字听写大会”,一开始由总导演关正文坦然承认了失误。不过事情传播太快,专家们组成的裁判组又合计着向有关媒体发布文章,声称“鸡枞菌”没有错误,这种写法是民间的自然选择,我们这也是顺应今人用法。

  这事儿多少让人觉得荒唐,毕竟,“鸡菌”三个字白纸黑字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宣称弘扬规范汉字的大赛,在此之前考出了不知道多少稀奇古怪的字儿,他们竟然不是以字典为依据的?

  《咬文嚼字》与央视还在互掐,各有一帮研究汉字的专家在力挺,一时间很难说谁对谁错。不过,在这个全民“键盘输入”的年代,我们使用的汉字,究竟是应该回归字典,还是应该适应生活变迁,是个问题。

  我们该认识多少字?

  在电脑流行的时代,我们究竟怎么样才算是掌握了汉字?前天,108岁高龄的“拼音之父”周有光也对汉字的现状发话,很快就登上了很多门户网站的文化头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我看了,很好。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周有光看来,央视这档热门节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

  周老还说了句公道话:“原来规定有7000个通用汉字,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力,实在有点太多了。”他说,即使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量也超不过6000个。

  按周老的标准,“汉字听写大会”的很多考题在6000个通用汉字范围之外。如果可能,咱们能认识的字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考汉字听写这事儿,如果慢慢走上了为难别人的路子,最后可能也会为难了专家自己,更会让所有人对汉字望而生畏。欧阳春艳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