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纪录中国》探索产业标准:30秒抓住观众眼球

2013年11月14日 10:0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首个覆盖全国的纪录片日播栏目《纪录中国》,11月11日在全国70家省市级电视台同时开播。与之前一些纪录片“清高文艺”的范儿不同,《纪录中国》栏目开办之初,就确立了“大众视角”的选片标准,并尝试用国际标准规范国产纪录片的制作,提出纪录片故事必须在30秒内抓观众的眼球。

  “不能像我们以前一样,念一首唐诗再开始说一段故事。”知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表示,节奏快、信息量大,把感情糅在故事里,将是电视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方向。

  拍什么?聚焦主流生活状态

  《纪录中国》开播后,在各地播出了《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花豹女王》、《帝国的背影》等多部中外优秀纪录片,不仅收视率不错,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一位纪录片制作人看出了其中的门道:无论是创作模式还是传播方式,这些纪录片都立足市场和产业,少了看似个性的“矫情”。

  业内人士指出,国产纪录片创作中,时常出现“艺术腿长”、“市场腿短”的跛脚情况。一些纪录片创作者只顾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忽视了市场和受众需求,甚至以纪录片“商业化”为耻。一些青年编导,往往在选题时容易走极端。要么满腔热情,遇到题材立刻开机,缺乏对题材理性思辨和细节论证。这些都导致国产纪录片的受众群愈加狭窄。

  “纪录片必须将镜头对准当下主流人群的生活状态。”《纪录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纪录片相较于电影,电视剧,无疑更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用“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阐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国产纪录片尤其是生活类纪录片选题应当向大众靠拢。

  怎么拍?学会用世界语言说故事

  如何说好故事,是不少国产纪录片的又一短板。《纪录中国》收到的不少作品不吸引人,并非故事本身的原因而是表达方式出现偏差。尽管表现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兜圈子式的隐晦表达,或长时间的“空镜头”,看似深奥却并不符合当下观众的胃口。国际纪录片采购标准中就有一条,故事开头是一件事件发生,或一个问题、一场灾难都可以构成纪录片的悬念。

  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告诉记者,在海内外叫好叫座的国产纪录片,往往是一些镜头较多、节奏偏快、剪辑量和信息量都很大的片子。

  陈晓卿用“精简叙事”形容他执导的《舌尖》,每集的主线采取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嫁接,用不同人物故事讲述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

  给谁看?规范产业再谈走出去

  发现并拍好故事的同时,纪录片市场的良性运作成为业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一次纪录片征集活动中,有近四成的纪录片在类型上标注“纪录大片”。知名纪录片导演陈汉元表示,纪录片不应该盲目“追大”,“主题大、投资大、规模大,影响未必大”。

  海外电视纪录片市场中,投资大小并不是产业层次的标志,而生产与传播是否规范,才是成熟与否的标志。业内人士透露,《纪录中国》开播之后,央视纪录频道将在纪录片创作、播出和对外输出上推动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纪录片需要一套工业化标准。”《纪录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并非讲故事的局限,而是将内容推送给更多人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报记者 张祯希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