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李洁非:不读书源于当下精神饥饿感的消失

2013年11月14日 16:41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虽然人文社科类图书整体不景气,但官场、职场、理财类图书还是层出不穷。这样的阅读对人精神世界的填充毫无益处,但不能否认其实用性。

  学者李洁非最近完成一部对中国当代思想史的研究专著——《典型年度》。李洁非说:“调查显示,国人的少读乃至不读,每况愈下。一般的解释,是应试教育、网络手机、影视娱乐、电玩卡通等对读书时间空间的挤压侵夺。殊不知,少读书或不读书并不是新现象。”

  关于国人阅读率下降,的确不是新话题。每言及此,都让人痛心疾首,觉得这会让我们进一步落后于世界。可有意思的是,这种不读少读现象,在西方国家也已经存在。

  欧盟统计局近日公布一份统计报告说,因为没有时间没有钱,如今,不读书、不听音乐、不看歌剧的欧洲人越来越多。不读书的原因,逾四成人表示是没有时间。

  不读书之于个人,或是兴趣分殊,之于一个民族,却意味着精神世界的空洞。所以,这样的现象出现在哪里,都是值得忧虑的事情。正因此,欧盟委员会负责文化教育事务的委员瓦西利乌女士才会说,欧盟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参加文化活动。

  值得深思的还是:不读少读为什么会发生?

  是没时间么?别忘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会有的。比如坐飞机,有人打游戏,有人睡觉,也有人是用来读书的。

  是没有钱吗?现在的书,价格确实不能说便宜。但是,几百块钱买双鞋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正常消费了,与之相比,几十块钱买本书,的确算不上太大的支出。

  原因只能归结为一点:没了兴趣。

  李洁非分析说,读者大致分两种情况:要么感觉到精神饥饿但苦于没有精神食粮;要么精神食粮充裕但精神饥饿感却消失。但总之实质一样,即,精神世界枵肠空腹。毫无疑问,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精神饥饿感的消失。这种消失,有明显的时代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造成人们功利心重,读书就更少了。但视线朝以前延伸,又发现不读书的风气在当代由来已久。”

  功利心重和不读书,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关系?其实,归结到一起就是两个字:无用。有用的事就多做,没用的事就少做,这就是功利心态的必然选择。读书有用,“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多读书;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那还读书干啥呢?

  而有用没用,又进一步被简化为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升官。所以我们就发现,虽然人文社科类图书整体不景气,但官场、职场、理财类图书还是层出不穷。这样的阅读对人精神世界的填充毫无益处,但不能否认其实用性。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她对西方社会的一个观察。那里的人失业每个月可以领800元失业金,可以保证吃喝不愁,于是问会不会因为这个好多人宁可失业不工作呢,人家就告诉她,哪怕只有900块钱,他们都愿意拿着这900块钱去干活,而不愿坐在家里拿救济,这是他们的文化导向。董明珠由此反思,30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非常丰富,但我们的精神说老实话真的是在走下坡路。倡导的是索取,根本没有奉献。我们的教育真的是非常失败,教育基本是以盈利为目的。

  与此相类似,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有个判断,说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多少人少读或不读,毕竟还是有安静读书的人存在。在他们那里,是摒除了实用主义的算计,读书仍是满足精神饥饿感的方式。这样也好,可以让读书真正回归于兴趣,而不是工具。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